解码深圳:科技回归都市的多元路径与实践,深圳中心城区:科技与城市融合的创新之路

本文聚焦于“科技回归都市”这一全球城市发展趋势,以深圳为例,深入剖析了科技与城市更新的联动。详细介绍了深圳不同区域如罗湖、福田、南山等地科技融入都市的具体模式和实践成果,探讨了“人 – 产 – 城”平衡的课题,以及深圳在营造创新生态和城市空间更新方面的新探索。

解码深圳:科技回归都市的多元路径与实践,深圳中心城区:科技与城市融合的创新之路

解码深圳:科技回归都市的多元路径与实践,深圳中心城区:科技与城市融合的创新之路

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当城市化进程迈入新阶段,科技回归都市正成为全球城市的共同选择。上世纪 90 年代,纽约曼哈顿凭借繁忙的金融中心、热闹的百老汇剧场与科技创新的相互交融,催生出了纽约“硅巷”。到了 2020 年,欧盟在《新莱比锡宪章》中提出“生产型城市”概念,期望通过一系列举措,助力小型特色生产商和科技初创企业“回归都市、嵌入社区”。这种科创企业和人才向城市空间,尤其是大都市中心城区集聚的新趋势,被称作“科技回归都市”,也被视为大都市的“再中心化”。在国外,美国的纽约硅巷、肯德尔广场、西雅图南湖联合区,英国的伦敦国王十字中心区和伦敦硅环,以及西班牙巴塞罗那 22@街区,都是科技创新联动城市更新的经典范例。在国内,北上广深等城市也纷纷提出了相关规划。从本质上来说,“科技回归都市”探讨的是科技如何与城市中心区和谐共处,以及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怎样实现“人 – 产 – 城”的平衡。深圳作为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科技回归都市呈现出独特的路径。既有像罗湖、福田那样在传统中心区发展出科技中心的“硅巷”模式,也有如同南山一般高校与高科技企业紧密相邻的“硅谷”模式。这些模式反映出深圳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科技融入都市肌理的“无界”空间,而这正是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肥沃土壤。### 都市“硅巷”:科技与 CBD 的激情碰撞“硅巷”这一概念最早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曼哈顿诞生,纽约也因此成为与“硅谷”齐名的美国第二大科技城市。以“硅巷”为代表的“东岸模式”,成为了“科技回归都市”的典型代表,并被众多城市纷纷效仿。国内不少城市也相继推出类似规划,北京东城区计划打造“硅巷”;上海在 2035 年城市规划中明确提出“在主城区内优先发展高附加值都市型工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广州天河则在“十四五”规划中首次将现代都市工业列为该区的主导产业。一位业内专家表示,“科技回归都市”是国际上总结出的发展规律,对于国内大城市的传统中心区而言,这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深圳的城市中心,罗湖和福田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两个区域位于深圳中心地带,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集聚了众多金融机构,以金融、商贸为代表的服务业构成了其经济基础。近年来,它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罗湖提出建设都市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福田则计划打造都市型科创区。在 2024 年的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罗湖签约的 39 个项目中,超过 6 成来自人工智能、低空空天、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南航通航、九章云极、江原创芯、58 同城、蓝箭航天等各领域头部企业纷纷入驻。2025 年罗湖政府工作报告的十个规划里,有五项涉及产业,显示出对科创产业的高度重视。福田在 2024 年拥有了第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来自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生物医药、半导体 2 个百亿级新质产业集群产值三年实现倍增;全社会研发投入达 136 亿元,增长 38.33%,还培育出嘉立创、晶泰科技、元戎启行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独角兽企业。然而,对于罗湖和福田这样的传统中心城区来说,“科技回归都市”既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也面临着“人产城”三者关系再平衡的挑战。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助理郑宇劼分析,创新型经济的三个关键要素是知识人群、创新型机构和企业、空间载体。城区若要发展创新型经济,必须提供适合知识人群和企业发展的物理空间和软性空间。随着产业结构的重塑和升级,罗湖和福田的城市空间也在不断更新和迭代。罗湖的“天际线”不断升高,云启大厦、城脉中心等商务空间陆续投入使用,原本的郊外仓储区清水河摇身一变,成为一座“产业新城”,将引入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软件与信息技术等战新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智慧经济。罗湖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 年罗湖新开工 4 个城市更新项目,释放 30 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福田梅林山麓,深圳首个以“5G”为主题的创新产业园拔地而起,曾经的旧厂区变身数字谷,荣耀终端、货拉拉、宏芯宇等企业纷纷入驻,占地 3.28 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创造了 1800 亿元的产值。清水河和梅林只是一个缩影,在深圳中心的罗湖与福田,烟火气与创造力相互交融,老城区与新产业携手共进。### 深圳“硅谷”:创新力量的汇聚之地深圳西丽大沙河畔,呈现出高校开放、共享校园和知识的美好景象。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在同一个“大校园”里各据一方,但彼此之间没有物理隔阂,师生们可以自由往来,共享资源。西丽湖国际科教城 X9 高校院所联盟还开放了跨校互选课程,实现了优质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际上,在深圳南山——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地方,人、产、城三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合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曾撰文指出,人(人口和人才)、产(产业与功能)、城(空间与服务)作为决定城市发展的三股重要力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基于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和形势,呈现出不同的推拉力量,构成了现实版的“三体问题”。为了平衡“三体问题”,深圳给出的答案是打造一座“无界之城”。在这里,高校是开放的,在西丽湖论坛的“Open Day”上,公众可以走进大学城参观重点实验室;科研与产业实现了“零距离”,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既有 X9 高校联盟,也有培育了一批上市公司的南山智园等产业空间;科技创新的产生方式多种多样。2021 年,曾给大疆“雪中送炭”的李泽湘在深圳发起创办科创学院,旨在为年轻科技创业者提供支持。2024 年,科创学院 16 个团队获得天使轮融资,估值超 6 亿元;今年 1 月,深圳科创学院体系内近 40 家科技企业亮相拉斯维加斯 CES,展示了割草机器人、智能无弦吉他及桌面角色交互仓等产品。2024 年 6 月,大湾区首个大模型 AI 生态社区 “模力营”揭牌,构建起楼下软硬件研发测试,楼上算力调度、投融资对接的 AI 创新完整生态,首批“入营成员”是 11 家 AI 初创公司。不到半年时间,4 家“模力营”入驻企业登上了高交会的舞台,有聚焦服装领域的 AI 实时设计平台,也有可自动生成全屋格局和装饰陈设的 AI 设计平台。李泽湘认为,“科技创新创业是世界上最高效的学校。”南山对创新创业尤为重视,今年 3 月份,南山出台支持创新创业“六个一”行动方案,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一间房、一张桌、一笔钱”的支持和“一条龙”的政策。2006 年,26 岁的汪滔带着无人机梦想在深圳创办了大疆;15 年后,承载着更多年轻人梦想的深圳科创学院在其不远处成立;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青年创业者来到深圳这座“不设限”的城市,开启创业之旅。### 下楼生活,上楼创新:开放空间的新探索在 OpenAI 总部所在地旧金山教会区,街头文化、音乐集市与创业公司奇妙地和谐共生,布满涂鸦的百年街区见证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在后工业化时代,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人产城”三体关系中,作为知识经济主导者的人,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5 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教育、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无界之城”。郑宇劼认为,大量的中小型创新企业聚集在一起,能够通过更密集的社交进行知识传递。创新型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十分重要,同时,它们也对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除了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外,还需要共享办公空间、公共创新中心等无边界限制的知识溢出空间。在深圳,已经涌现出一批这样的创新空间。前海梦工场成立十年来,吸引了众多深港青年创业者,累计孵化一千多家创业团队。在这里,下楼可以进行运动、喝茶等生活活动,上楼则可以共享开放办公空间。2023 年,闻歌科技来到前海深港梦工场,一年后,其打造的沉浸式 VR 体验展《贞观之歌》在深圳地铁黄木岗站迎来“首秀”, 5G – A 技术与实时云渲染协同工作,画面栩栩如生。2025 年开年,机器人翻跟头、匀速跑步、进工厂造芯片等场景让人眼前一亮,也让市场再次看到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郑宇劼表示,“杭州六小龙”现象让人们看到中国正在从创新的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向无人区进军,这也使得创新的偶发性和路径的不可知性更加明显,意味着城区建设和更新要更加注重营造创新生态和创新环境。这为传统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打造更多元更开放的创新创业空间,让高密度的知识能够无障碍地碰撞与交流。一批孵化器和加速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南山出现了清华信息港、南山云谷、卓溢孵化器等各行业的国家级孵化器;罗湖不久前提出将布局“四最”孵化器,比如依托迈思、瑞思、尚创峰等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最懂学生创业者”的孵化器;依托深南东 1 号人工智能研发中心、中欧创新医药与健康研究中心等,打造“最懂学院创业者”的孵化器。深圳传统中心城区更是将“无界”理念融入城市更新中,罗湖提出采用整体运营的思路,将产业规划导入城市规划,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把重点片区打造成具有强大产业集聚效应的“无界园区”。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深圳的中心区已然投身这场前沿科创竞赛,同时也在全力进行城市空间再造,打造最适合创新力萌芽生长的环境。

本文围绕“科技回归都市”这一趋势,以深圳为例,详细阐述了罗湖、福田、南山等区域科技与城市融合的不同模式和实践成果。通过分析这些区域在产业升级、空间更新、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的举措,展示了深圳在实现“人 – 产 – 城”平衡上的积极探索。深圳传统中心城区正通过打造“无界”空间,营造创新环境,积极参与前沿科创竞赛,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426.html

(0)
东京迎荷东京迎荷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