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艺行业市场遇冷的背景下,众多综艺人纷纷转向团播赛道的现象。以七维动力的SLAY D团播、日月星光传媒、白鸟文澜等为例,阐述了团播行业的发展现状、玩法创新,以及综艺人转型团播的核心动因是挖掘“人”的价值,同时介绍了各公司在团播业务上的策略和发展规划。
在当下的网络娱乐世界里,团播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潮流。当你打开抖音直播间,映入眼帘的或许是22位身着深色斗篷的年轻男女,正随着动感的音乐有节奏地摇摆。这可不是什么神秘仪式,也不是科幻电影的拍摄现场,而是让网友们不禁感叹“团播已经卷成这样了吗”的SLAY D团播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只要有观众为指定主播送出礼物,被选中的团员就能解锁一段个人solo舞蹈秀;当单场点赞量达到一定数量,还会解锁不同的团舞,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热情。
SLAY D,是七维动力精心孵化的首个团播品牌。别看它上线仅仅一个月,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峰值流量达到了9500,单场点赞量轻松突破300万,人均观看时长也接近10分钟。要知道,七维动力可是一家有着丰富综艺制作经验的公司,像《歌手》《创造101》等现象级节目都有它的参与。如今,它将目光投向了新的流量中心,以团播的形式切入了抖音的直播生态。
近年来,综艺行业整体市场持续遇冷,项目数量不断减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制作公司必须寻找新的出路。转向团播,本质上是在寻求内容创作者新的发展空间,是继续放大“人的价值”的一种尝试。而且,做出这一尝试的公司并不只有七维动力一家。
过去半年里,曾任职抖音综艺负责人的宋秉华,前爱奇艺高级副总裁、综艺制作人陈伟,都纷纷离职创业,投身团播赛道。此外,像做出过《这!就是灌篮》《我和我的经纪人》等多个爆款综艺的日月星光传媒,以及制作了《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的鱼子酱文化,也都在团播领域进行了布局。
他们的集体转向,恰逢团播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的关键时期。早期的团播可能更多是一些猎奇式的惩罚游戏,而如今,已经细分出了偶像团、总裁团、国风团、二次元团等多个垂直品类。团播赛道的不断进化,也催生出了对专业化内容供给的迫切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综艺人们运用内容思维为团播带来了新的玩法,并且取得了一些亮眼的成绩。比如七维动力的SLAY D,迅速在市场上打出了声量,就连美国网友都会凌晨4点定闹钟走进直播间,而且一待就是100分钟;日月星光的男团NSN,单场最高营收能达到15万元。
日月星光传媒的朱玲打造了三个不同方向的团,她这样做是想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同时积累经验。其受众画像明确指向一二线城市、20 – 30岁的女性用户,男团女团都以吸引女粉为核心目标,这与团播行业女性向用户崛起的发展趋势相契合。然而,经过横向对比,朱玲发现受众差异比预期的要大,这在起步阶段增加了不少摸索的难度。她建议,如果之后还有人想尝试团播,最好根据擅长服务的受众类型,锚定同一赛道或方向。
七维动力目前只打造了SLAY D这一个团,今年二月正式开播,负责团播业务的是公司联创芦林。芦林可是业内的资深人士,他曾担任《歌手》《创造101》的总编剧,还执导过抖音综艺《为歌而赞》。
去年上半年,芦林原本计划继续在抖音探索直播综艺的可能性。但在调研过程中,他发现团播的优势更为明显。随着对市场规模和公会生态的深入考察,他意识到直播的核心魅力在于即时互动性,而传统综艺的展演逻辑始终存在互动迟滞的问题。为了在新时代延续和创造内容价值,芦林果断着手搭建起了团播团队。
在新传播形态下重构内容逻辑的过程中,芦林展现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他说:“当时已到就算辞职也要做的地步了。”这种紧迫感源于团队曾多次预判短视频、直播电商等风口,却因为执行迟疑而错失了先机。
七维动力此次选择切入团播,是经过了对团队基因与能力的匹配分析,以及对目标路径的清晰规划。就像当初选择与抖音合作《为歌而赞》一样,他们认为内容人必须深入最前沿的媒介形态,才能把握行业变革的核心机遇。
同样在去年,宋秉华从抖音离职,离开了综艺行业。回顾这段经历,他最大的收获是“重新审视了自己对观众审美的认知”。他反思道,抖音平台在拥有海量内容和用户之前,几乎没有投入大量资金制作过OGC内容。从长远来看,OGC工业化生产的综艺内容虽然不会消失,但规模一定会收缩至特定范围,OGC难以抗衡个人创作者在账号媒体生态中的规模化崛起。他觉得,如果将综艺的高昂制作费分摊给个人创作者,或许能让更多普通人站上真正的舞台,“三万个特种兵,也对抗不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随后,宋秉华创业成立了白鸟文澜,公司从团播切入抖音生态,意在为不同类型的个人创作者长期赋能。他表示:“从这个角度看,我不是说离开了主流媒体,而是加入了主流。”
重视“人”的价值
综艺人集体转型进入团播,还有一个核心动因,那就是继续挖掘“人”的价值,并重构分配体系。
这一批进入团播领域的公司普遍采取了与主播提前签约的模式,这样做是为了确保在艺人孵化、流量变现的全链条中掌握主动权,并能共享后续的商业利益。这一策略源于传统综艺行业的痛点。在传统综艺中,一档具有大众影响力的节目背后,品牌得到了曝光,艺人甚至素人被捧红,但制作出优质内容的综艺公司却只能赚得承制费用。宋秉华认为这种价值创造与回报割裂的分配机制极不公平,芦林也感叹“吃过太多这样的亏”。
由此可见,综艺创作者们擅长挖掘人、塑造人,一档好的综艺通常是“人的价值”的放大器。“人”作为内容主体,具有长期价值和发展性。然而,在当前的综艺环境下,用户的耐心和广告客户的包容度降低,素人节目招商立项困难加剧,选秀节目空间受限,使得传统综艺孵化新人的难度增大。综艺人们意识到,团播为新人孵化提供了新的变现途径和发展空间。
朱玲告诉我们,日月星光转型的核心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团播沉淀并发展人才,目前公司已经签约了20余人。芦林也表示,七维动力做团播的底层逻辑是先做出一批有潜力的人。
具体到综艺公司在团播上如何体现“人的价值”,差异化的选角策略是关键的第一步。相较于传统团播行业,这批综艺公司更侧重于专业能力过硬、有舞台表现力的主播。芦林说:“我们还是想给行业带来新面貌。”在SLAY D招募成员环节,综艺编剧出身的芦林基于不同用户偏好设计了丰富的群像筛选标准,强调“外形吸引力 + 硬核实力 + 互动能力”,并以差异化内容重新定义团播中“人”的价值维度。他认为,团队做了这么多年的内容,依托《创造101》《少年之名》《为歌而赞》等项目积累的选角资源与人海战术经验,正是其优势和壁垒所在。
对于新入场的综艺人来说,如果做传统的站播和竞技,肯定没有此前的行业工会有优势,在直播样态中很难生存下去。因此,芦林决定让SLAY D在一些基础玩法之上,通过内容设计的差异化竞争来吸引观众。除了开篇提到的“神秘仪式”开场外,SLAY D的团播日常还会有不同主题的换装秀。比如3月10日晚,全体成员以睡衣趴的形式亮相,当晚还开启了读信环节,每个人都极为走心诉说着自己的心路历程,连运营团队都被感动得泣不成声。这种交心、展现性格,塑造人物的内容思路,在综艺真人秀上十分常见。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的直播中,SLAY D的成员通常更偏向于专业舞台展示,用与镜头的互动代替言语表达,私下也没有做单向个人与单个粉丝的互动。芦林表示,团员们大多还很年轻,在沟通与互动的尺度和边界上,可能尚未足够成熟。这种运营思路相较于直播工会,更接近偶像经纪公司。重新拥有了精美舞台展示自己,芦林也感受到其团播艺人们对于直播的态度不是消耗跳舞,而是真的在和用户共创、发生互动,对品牌和内容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此外,七维动力还通过校企合作将直播间变为实践课堂,解决实习与就业问题。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在掌握最新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同时,也将会进一步理解新的内容生态如何塑造个体价值。
在业务发展上,白鸟文澜也只是将团播视为首个业务线。宋秉华表示,其核心团队多来自互联网领域,拥有独特的思考方式,除了打造稳定的团播产品,未来还将拓展更多业务形态。不过他也强调,过高的成本会让生意难以为继,因此在直播领域,过于追求传统行业认可的专业性并无必要。“符合大众审美是许多制作人既不屑于做又不擅长的事,但这是进入该领域最重要的因素。现在看下来90%的制作人都会有脱不下的长衫。”他认为公司目前还在知识积累的过程,前期投入与行业平均水平相当。在招募主播时,公司更看重个人是否能将兴趣发挥到极致,而不是其专业背景。“全中国有数百万娱播达人和千万计的行业从业者,他们之中即使只有1%的优秀创意,其总量也远远超过一个天才型创作人一天能想出的容量。我们期待的是,抖音作为兴趣的集合体,为各种类型的个人创作者提供驻地,而我们能在其中助力不同类型的创作者成长。”
在综艺行业市场遇冷的背景下,众多综艺人纷纷转型进入团播赛道。他们凭借自身在内容创作和人才挖掘方面的优势,为团播行业带来了新玩法和新活力。团播不仅为新人孵化提供了新途径,也重构了“人”的价值分配体系。各公司在团播业务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如差异化选角、内容设计创新等,未来团播行业有望在这些综艺人的推动下,迎来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