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融合多学的文化瑰宝传承之路

本文详细讲述了武式太极拳的起源、发展、特点、传承以及其功效和文化价值,介绍了其创始人武禹襄的生平与拳法创立过程,还阐述了后续传人的贡献,最后提到武式太极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极文化

武式太极拳:融合多学的文化瑰宝传承之路

武式太极拳:融合多学的文化瑰宝传承之路

在我国传统太极拳的众多流派中,武氏太极拳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河北省邯郸市永年的武禹襄,他在杨式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钻研与实践,创编出了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的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出生在一个世代传文习武的家庭。他有兄弟三人,两个哥哥先后考中进士,并到外地任职。武禹襄自幼就对文学和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性格孝顺友善,为人侠义且崇尚正义。1850年,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永年同乡杨露禅从河南温县赵堡镇陈家沟学艺归来。武禹襄兄弟听闻后,便跟随杨露禅学习陈氏老架太极拳,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收获颇丰,武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852年,武禹襄的长兄武澄清考中进士,并被委任为河南省舞阳县知县。武禹襄前往兄长任职之地,途中正好路过温县赵堡镇陈家沟。他久仰陈氏太极拳的大名,便前去拜访一代宗师陈长兴,陈长兴正是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的师父。然而,此时陈长兴年事已高,便将武禹襄推荐给了温县赵堡镇的太极宗师陈清平,让他学习陈氏新架太极拳(也有一种说法是杨露禅推荐的)。

武禹襄在陈清平处专心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仅仅四十天的时间,他就领悟到了其中的精妙之处。后来,他还得到了明末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宗师王宗岳的《太极拳谱》。武禹襄本身就有着深厚的武术功底,得到这本《太极拳谱》后,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对太极拳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回到故里后,武禹襄开始深入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他结合《太极拳谱》的精华,再加上自己练拳的切身体会,融会贯通。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创编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新型拳术。这套拳术具有“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特点。

武禹襄所创立的这套太极拳新式,既与陈氏老架和新架有所不同,也和杨氏大架和小架存在差异,它自成一派,后人将其敬称为“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融合多学的文化瑰宝传承之路

正所谓“树从根脚起,水自源处流”。武禹襄借鉴了李呈芬《射经》中有关身法的要点,提出了《身法八要》,即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到了第四代传人郝月如先生时,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形成了武氏太极拳十三式。

在钻研太极拳的过程中,武禹襄不仅注重理论,还非常重视实践。他创立了试验之法,在每一招式的创建过程中,都会与乡勇进行过招,以此来验证招式的优劣。然后根据验证结果,不断地对架式进行创新和修订。因此,他所创的拳法简单精要,没有一丝虚浮,每一个招式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武禹襄在刻苦钻研拳术的同时,还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根据自己练习太极拳的切身感悟,先后撰写了《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多部太极拳著作。这些著作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还传播到了海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武式太极拳。

虽然武禹襄在太极拳术的钻研上造诣颇深,但他出生在官宦之家,并没有将拳术作为经营和谋生的手段。因此,他所创的武氏太极拳虽然继承和发展了太极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在当时流传并不广泛,更多的是用于自娱和自研。

武禹襄的外甥李经纶(字亦畲)是个例外。从1853年开始,他就跟随武禹襄学习拳法。他秉承了武禹襄文武双修、理法并重的治学方法,不仅学到了拳术的精妙之处,还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武禹襄所创的太极拳理论。

李亦畲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实践层面的研究,他像舅舅武禹襄一样,对拳法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钻研,而且达到了锲而不舍的程度。正是凭借着这种虚怀若谷的治学精神,李亦畲在拳艺上取得了极高的造诣。他先后写出了《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密诀》《十三势行功歌解》《虚实图解》等拳论,为武式太极拳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李亦畲将自己的拳艺传授给了郝为真(武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从此,武、李一派的太极拳便由郝家承袭相传。由于郝家传承、发展和传授这一派拳艺的时间很长,因此在数十年来,此拳又被称为“郝式太极拳”。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三代人在拳理拳法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他们共同传承和光大了武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养生、中医保健和武术强身等多种元素,具有诸多功效。它能够增寿益智、祛病健体、美容塑身。经常练习武式太极拳,还能有效缓解精神压力,祛除生理疾病,对治疗疲劳综合症和慢性病有着显著的效果。武式太极拳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体态端庄、气势腾挪、开合有致、紧凑精巧,是一种具有文人气质的太极拳术,深受知识分子阶层的喜爱。

一百多年来,武氏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即“小巧紧凑、中正安舒,起承开合、进退自如,重气势不重形式、重身法不重招法、重内不重外”,被形象地称为“干枝老梅、中庸捋顺”之拳架。正因如此,它日益受到中国及世界人民的喜爱。对武氏太极拳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也成为了新时代条件下的迫切要求。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经过积极申请与争取,入选了2008年6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围绕武式太极拳展开,介绍了其起源于武禹襄在杨式和赵堡太极拳基础上的创编,阐述了其发展过程中各位传人的贡献,说明了武式太极拳融合多种元素的特点和功效,最后提到它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强调了其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656.html

(0)
东京迎荷东京迎荷
上一篇 2025年3月1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