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服务业:构建协同生态,助力高质量发展

本文聚焦上海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成果及未来规划。详细介绍了其在营收增长、服务创新、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情况,还通过睿智医药、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张江高科895孵化器和浦软孵化器等具体案例,展现了科技服务业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企业孵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科技创新的宏大征程中,一项科研成果若要从一篇论文成功转变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产品,往往需要经历一段漫长且复杂的转化与开发过程。在转化主体的成长之路上,各类资源的赋能以及服务机构的加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绝非科研人员和科创企业的单打独斗,创新主体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类科技服务企业的集体成长。从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到创业孵化、研究开发,各类科技服务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进程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统计数据为我们清晰地呈现了上海科技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态势。2024年1 – 11月,上海科技服务业营收高达5409.5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9.2%,且同比增速连续三年攀高,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今,科技服务业已然成为上海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科技创新“生态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月17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翟金国透露,近年来,上海科技服务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正向拉动行业。不仅规上企业营收稳步增长,科技服务领域还不断涌现“新范式”,高能级专业服务机构持续集聚,有力地推动着科技服务业各行业的价值链、创新链不断向前沿和高端延伸。

翟金国进一步表示,下一步,上海市科委将着眼于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完善政策和制度供给,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全力支持科技企业发展。除了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外,还将围绕支持服务全链条创新,聚焦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积极补链、延链、强链,培育科技服务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同时,集聚各方资源,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机制,打通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协同发展机制,逐步构建一个优势互补、协同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共同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服务政策主动送上门

最近,睿智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智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胡瑞连满心欢喜,该公司的GLP平台刚刚成功获得上海市科委科技服务业重大专项266万元的资金支持。

GLP平台是一个专注于临床前及临床阶段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检测平台,它能够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全方位生物分析服务,涵盖药代动力学、毒理学研究、生物标志物检测、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申报支持、毒理样品分析及临床样品分析等关键领域。

睿智医药是一家提供新药研发及生产一体化服务的创新型企业(CRO/CDMO)。在过去20多年里,该公司累计为超过3000家全球制药企业、生物医药技术公司和研发机构提供了药物研发服务,成功助力12款新药从早期研发阶段推进至全球上市。随着中国创新药的蓬勃发展,睿智医药的服务对象也从早期的外资药企逐步扩展至国内药企。

上海科技服务业:构建协同生态,助力高质量发展

“InnoMatch 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实时显示交易数据,采访对象供图。

科技服务业一头链接创新源头,另一头对接产业需求,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每一个环节。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表示:“对于上海技术交易所而言,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在我们希望把这些尝试放大,吸引更多科技服务机构与我们携手,共同支撑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

颜明峰介绍,登记、托管、交易和结算是所有交易所的基本功能。上海技术交易所构建了托管体系,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根据成果主体和成果阶段设计不同交易产品,显著提升了交易成功率。据了解,目前已有3400多家企业在场内进行过交割。

为了进一步促成交易,上海技术交易所还集聚了一批孵化器、知识产权机构等科技服务商,整合成果链、创新链和产业链。通过建设科技金融产品矩阵,为优质科创成果转化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科创金融和产业配套服务。颜明峰介绍说:“我们在体系设计中帮助银行更好识别风险、分担风险,拥有一整套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撑成果转化,设计不同产品,既能满足金融机构的风控体系,也能满足早期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

技术转移人才是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他们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翻译官”,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纽带”。多年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已成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的重要孵化器,形成了技术经理人培育的“上海模式”。

东部中心牵头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与5家高校开展MBA技术转移方向学历培养。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邹叔君表示:“每年大概培养300名硕士研究生,明年复旦大学也会正式加入进来。”非学历培养覆盖技术经理人初、中、高级专业课程,形成了学历 + 非学历、知识 + 实践、专家分享 + 自我成长、学员社群 + 数字平台的教育体系。邹叔君还表示:“我们建立了俱乐部,每个月带学员走进一个大型企业,企业发出需求,学员实操提供服务。”目前,东部中心建有实训基地14家,全年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5000多人,为行业源源不断输送技术经理人。

邹叔君强调:“技术经理人的培育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并非简单的培训。要让它成为一个真正的行业,才有可能帮助更多项目实现转移和转化。我们打算在上海成立第一家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技术经理人培养的‘上海模式’就在我们这里。”

专业服务 + 投资,孵化科技产业新力军

在张江高科895孵化器,聚集着一批怀揣梦想的创业者,他们不仅在这里创业,也在这里生活。为了让创业者能够安心创业,张江高科895孵化器不仅为创业者提供各类创业辅导,还配套建设了人才公寓,打造24小时创业服务。以895创新基地、895创业营、895基金“三位一体”布局,服务浦东早期硬科技项目。目前,已有包括普冉半导体、厦泰生物、伟测科技、君圣泰医药、黑芝麻智能等多家创业企业从这里孵化,并成长为上市企业。

同样落户于张江的浦软孵化器也是一家老牌孵化器,由上海浦东软件园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是上海浦东软件园提供“企业孵化与投资融资”服务的重要载体。浦软孵化器秉持“专业孵化 + 风险投资 + 企业创新”的理念,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硬科技、人工智能、企业服务等)的初创企业为服务对象。截至2024年底,浦软孵化器已累计培育超900家初创企业。其中,超100家企业已成长为信息技术领域各细分赛道的明星企业,逾150家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南芯半导体、纳米盒、七牛云等已登陆资本市场。

上海科技服务业:构建协同生态,助力高质量发展

浦软国际创新周系列活动为创业者搭建交流平台,采访对象供图。

孵化器是具备硬科技创新策源、颠覆性科技成果转化、高成长科技企业孵化和全要素资源整合能力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在上海,目前已经集中了一批这样的科技创业孵化器,它们是科技创业企业的摇篮,众多科技创业者从这里出发,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新一代科技产业中的新力军。

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月明表示,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市场对于孵化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以往很多孵化器更多充当的是“收租房东”的角色,但现在孵化器必须展现更多的专业服务能力。为此,浦软孵化器近年来打造了创业生态品牌“浦软创业营”、产业链接生态品牌“浦软加速营”、国际创新生态合作品牌“浦软领航者计划”组成的差异化的创新产品矩阵,为创业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通过拓展生态朋友圈,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等多链协同、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链,加速创新企业成长与颠覆性科技成果转化。

在戴月明看来,除了专业的服务,要想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入驻,孵化器也需要具备投资功能。为此,近年浦软园也从过去的LP角色(有限合伙人,为基金提供资金,不参与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增加GP角色(普通合伙人,负责基金的管理和运营),直接参与高潜力创业项目的投资。

据了解,围绕三大先导产业,以及基因治疗、智能传感、光电量子、创新器械等前沿赛道和未来产业,目前上海已经累计启动建设12家高质量孵化器。根据2023年6月发布的《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到2025年,上海将培育不少于20家高质量孵化器,示范带动不少于200家孵化器实现转型升级;将打造2 – 3个千亿级产值规模的“科创核爆点”。

本文全面展示了上海科技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从政策支持、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到企业孵化等多个维度,呈现了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上海科技服务业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有望在构建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取得更大突破,推动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2752.html

(0)
半荷mio半荷mio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