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将择机实施第三次出舱活动展开,介绍了出舱活动在载人航天任务中的重要性、用途、面临的挑战,以及航天员为出舱进行的各类训练。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即将择机开展第三次出舱活动。每次航天员成功出舱时,那句熟悉的“我已出舱,感觉良好”总会传入我们耳中。然而,这句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挑战。那么,航天员为什么要出舱,出舱又会遭遇哪些挑战呢?
出舱活动在载人航天任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与载人天地往返、空间交会对接一同被列为载人航天的三大关键技术。
航天科普专家庞之浩介绍,太空行走具有六大重要用途。其一,能够在太空进行空间站的组装和扩建工作;其二,可以对航天器进行维修和维护;其三,能够实现卫星的回收、维护与释放;其四,可完成一系列科研任务;其五,能开展紧急的太空救援活动;其六,对于未来的载人登月以及载人登火星计划而言,太空行走也是必不可少的技能。由此可见,太空行走意义重大。
在出舱活动中,航天员主要负责空间站的建造、维护维修工作,开展科学研究方面的相关操作,以及完成与工程技术相关的各种验证和操作。目前,中国空间站已从建设阶段迈入常态化运营阶段,出舱任务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出舱活动不仅难度极高、挑战性极大,而且十分危险。在外太空环境下,真空环境、极端的高温和低温、太空碎片以及空间辐射等,都是出舱活动可能面临的危险。
庞之浩进一步指出,太空行走面临诸多困难。首先,太空中没有可供行走的道路;其次,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主要依靠双手像攀岩一样移动;最后,舱外环境十分恶劣,必须借助复杂、可靠的出舱活动系统来克服空间环境的影响。
那么,航天员的太空行走“超能力”是如何练就的呢?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航天员的出舱活动亦是如此。他们在太空中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在地面进行反复模拟训练。这些训练包括哪些内容,又该如何训练才能掌握太空行走的技能呢?
出舱活动有众多训练科目,其中技术训练是关键。它涵盖了出舱活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出舱程序以及出舱任务等多个类别的训练。由于航天员每次出舱的任务不同,出舱任务训练的内容也会有所变化。
此外,还有许多设备辅助航天员进行训练。出舱程序训练模拟器是一个将实物、模拟件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系统,它能够模拟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相关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大部分状态。
模拟失重水槽为航天员提供了模拟失重的训练环境,对于出舱活动训练,尤其是舱外行走、出舱装配和维修等舱外作业,这是最为有效的训练手段。
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运输委员会主席杨宇光表示,在模拟失重水槽中,航天员能很大程度上体会到在太空中飘浮的感觉。因为在没有重力的条件下,人进行各种操作与在地面上的感觉完全不同,会遇到诸多困难,而且这种水下训练非常耗体力。
除了各类针对性专项训练,航天员还需要进行身体力量训练,包括上肢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
庞之浩强调,要掌握在太空中的运动与控制技术,关键是让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能够将身体保持在一定位置上,这就需要依靠手把持住周围的扶手,因此航天员的手腕和手臂的肌肉耐力等都十分重要。
本文围绕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将进行第三次出舱活动,详细介绍了出舱活动在载人航天中的重要地位、用途、面临的挑战以及航天员为出舱所进行的训练,包括技术训练、利用辅助设备训练和身体力量训练等,展现了出舱活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航天员为实现太空行走付出的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