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大师赵燕侠辞世后,各界人士和戏迷齐聚八宝山殡仪馆为其举行告别仪式,同时多位艺术家回忆了与赵燕侠的过往,高度赞扬了她在京剧艺术上的卓越贡献。
一场没有挽联的告别仪式,却丝毫不缺那份“情文兼到”的深厚情感。经典的旋律,宛如轻柔的微风,轻轻拂过人们的心田,它不仅是对逝者的深切感念,更是对生者的温暖勉慰。
《白蛇传》里那一声声娇俏可爱的“小乖乖”,仿佛将人们带入了那段浪漫的神话故事之中;《碧波仙子》中潺潺流淌般的“流水”唱段,好似让人看到了碧波荡漾的湖水;《叶含嫣》里的“华彩”部分,尽显人物的灵动与活泼;《孙玉姣》中的“南梆子”,清脆悦耳,别具韵味;《红梅阁》的“西皮二六”,节奏明快,富有张力;《盘夫索夫》的“娃娃调”,天真烂漫,让人忍俊不禁……
昨日上午,这些极有情致的经典唱段,如同悠扬的乐章,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缓缓奏响。那一刻,时光仿佛凝固,各界人士以及戏迷观众千余人,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与京剧艺术大师赵燕侠作最后的告别。“燕鸣讴怀千秋耀,侠义流芳万代彰”,戏迷们用这样饱含深情的语句,泣悼着京剧史上唯一开宗立派的女性艺术家。
3月19日16时10分,对于京剧界来说,是一个无比悲痛的时刻。京剧界最后一位流派创始人、北京京剧院奠基人之一赵燕侠,在京与世长辞,享年97岁。昨日一早,八宝山殡仪馆便迎来了众多前来送别的人。叶少兰、谭孝曾、闫桂祥、叶金援、王蓉蓉、迟小秋、胡文阁等艺术家,文化界知名人士,还有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演职员和学生,以及千余名戏迷观众,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送别当今京剧界最后的大师。
追随赵燕侠学艺多年的阎桂祥,眼中满是悲伤与不舍,她用“永念师情、永感师恩”这八个字,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悲痛。“多年来,跟先生学到的既有艺,还有术,更有德。我们几十年情同母女,我身上所融入的艺术水准和内涵,都是先生给我的。我永远不会忘恩,更不能忘情。”在她的话语中,满满的都是对恩师的感恩与怀念。
1964年,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在北京京剧团排演的《杜鹃山》中和赵燕侠同台演出。那一次的合作,让谭孝曾感受到了赵燕侠的温暖与关怀。“赵老师对年轻人永远非常疼爱,今天我们一家都来了,代表谭家送赵老师最后一程。”他的话,道出了赵燕侠对后辈的关爱之情。
当今叶派掌门叶少兰,将赵燕侠视作京剧界具有开拓性的一位艺术家。“她的表演、创作很早就投向了青年,投向了大众,因此她的艺术是非常鲜活和有人民性的。在创作的革新上,赵老师有着非凡的贡献,一出《沙家浜》脍炙人口,她是原创的阿庆嫂,后来的表演也都是按照赵老师的创作普及到全国,她的‘风声紧’一段唱更是里程碑式的高峰创作。”叶少兰的评价,让我们看到了赵燕侠在京剧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北京京剧院副院长、程派传人迟小秋眼中的赵派艺术,其原创风格在京剧界独树一帜。“像上世纪创作的《白蛇传》中的‘小乖乖’,《碧波仙子》等等,都是用真情来演唱的。在她80岁时,我有幸看过赵老师的演出,那个年纪了,声腔气息仍然保持得那么好,可见她的功力。后来在教学中也能感受到她在艺术上的底蕴深厚,以及对创作的精益求精,这些都是我们后辈要传承下去的。”迟小秋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赵燕侠艺术的魅力与传承的重要性。
梅派传人胡文阁称赵燕侠是北京京剧院一代辉煌的最后一个人。“赵先生走了,她留下的宝贵资料对我们后人的帮助很大很大,她的吐字,她的行腔和气息的运用,是我们这一代人难以达到的。所以要练好基本功,我今年58岁了,依然会把赵先生作为自己的一个榜样去追随。”胡文阁的话,表达了对赵燕侠的敬仰与学习的决心。
京剧艺术大师赵燕侠的离世是京剧界的一大损失,但她所留下的艺术瑰宝将永远闪耀在京剧的历史长河中。众多艺术家对她的高度评价和深情追忆,不仅体现了她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更彰显了她高尚的品德和对后辈的关爱。她的艺术精神和创作风格,值得后辈们不断学习和传承。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4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