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黄埔数字与智能化教育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总结活动展开,介绍了活动举办情况,回顾了三年来黄埔区在教育数字化领域的探索实践、取得的成果,展示了30所标杆学校的创新成果,最后提及黄埔区未来在教育数字化方面的发展方向。
南都讯 记者深入活动现场了解到,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像“AI 教育”究竟能在哪些场景中发挥作用等问题备受瞩目。就在近日,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黄埔数字与智能化教育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总结活动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盛大举行。活动现场,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副主任肖航率先致辞,他对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性进行了深入阐述。随后,黄埔区委副书记邓奕中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坚定支持。黄埔区教育局局长彭瑄则详细介绍了黄埔数字与智能化教育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的实施情况,全面总结了过去三年里项目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与积累的宝贵经验。
活动期间,与会的领导、嘉宾们齐聚一堂,认真观看并积极交流标杆学校的实践成果。大家在交流中分享着对教育数字化的见解和看法,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
时间回溯到2022年,教育部资源中心与黄埔区展开了紧密合作,联合启动了全国首个数字与智能化教育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这一项目在教育数字化领域开启了大胆的探索实践,致力于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标杆。三年来,在教育部资源中心的悉心指导下,黄埔区始终以“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核心目标,全方位、全链条地推进各项工作。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到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再到师生素养的有效提升,“黄埔基因”在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逐渐深入人心。
为了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黄埔区面向50所中小学分三批组织实施了学校教育数字化发展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开展教师培训超过1000人次,精心培育骨干教师300余名。通过这些努力,打造出典型案例240余个。同时,全区建设了30所智能化教育装备标杆学校,形成了“1个示范校带动N所成员校”的全域联动模式,“黄埔样板”已初具规模。此外,黄埔区还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与9家区内教育装备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些签约企业在2024年的营收总额超350亿元,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也形成了具有黄埔特色的教育数字化实践经验。
在此次活动中,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和黄埔区共同为广州市玉岩中学、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广州科学城中学、广州市黄埔区玉泉学校、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黄埔实验学校、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广州市黄埔区怡园小学、广州高新区第一小学、广州市黄埔区长岭居小学等30所表现突出的项目学校颁发了荣誉证书,对它们在教育数字化探索中的优秀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彰。
为了更好地展示成果,30所项目标杆学校精心制作了项目成果展示板,并在现场进行展出。每一块展示板都凝聚着学校在教育数字化探索中的智慧和汗水。
各学校还安排了专人通过现场讲解的方式,向参会领导和参观代表详细介绍标杆学校三年来取得的项目成果。其中,“数字大厨”“数据驱动精准教学”等创新实践生动地呈现在大家眼前。以广州市玉岩中学为例,该校教师积极探索,建立了AI赋能的数据模型和教学模型。通过对学情数据、教学过程数据、教学评价数据进行采集分析,能够精准把脉学情,明确“教什么、学什么”。在课堂教学中,还能实现动态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决策,做到“及时评、有效评、高效学”,并实现了多维度评价“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广州市黄埔区南岗小学作为黄埔区科创人才培养实验校,也有着独特的探索。学校致力于构建动态评估体系,通过数理能力测试、科创竞赛等方式建立学生数字画像,精准培育科创人才,深度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同时,学校还借助无感知AI数字课堂系统,巧妙运用桌面实时直播、智能批改、手势互动等功能,实时采集学生学习数据,智能分析课堂行为,助力教师精准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了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通过AI系统的实时数据,能够敏锐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准确定位知识盲区,真正实现了“教—学—评”生态闭环。
活动最后,黄埔区委副书记邓奕中强调,黄埔将锚定“产学研用融合、经验输出、生态共建”三大方向,继续拓展AI 教育场景试点。未来,黄埔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为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贡献黄埔力量。
本文详细介绍了“黄埔数字与智能化教育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总结活动,回顾了三年来黄埔区在教育数字化领域的探索实践,包括全链条推进相关工作、形成全域联动模式、搭建产教融合平台等,展示了30所标杆学校的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最后指出黄埔区未来将继续拓展AI教育场景试点,为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贡献力量,充分体现了黄埔区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积极作为和显著成效。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4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