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之美:从陶寺圭尺到中国“天眼”的千年传承,2025春分话天文:从古人圭表到现代航天的伟大征程

中国天文学展开,先讲述了春分这一特殊日子以及古人利用圭表测量日影判断节令的方法和实物,接着探讨古人天文观测的原因、天文的起源和早期宇宙模型,最后介绍了中国现代天文学的丰硕成果以及发展的推动力。

在2025年3月20日,这一天正值春分。春分是一个特殊的时刻,此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展现出大自然独特的平衡之美。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4000多年前,聪慧的中国古人就已经能够凭借日影长短来精准量化时间,开启了探索天文奥秘的先河。

在遥远的中原大地,古人巧妙地运用智慧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方法来观测天象。他们将一根高达九尺的立表垂直立于地面,再把圭尺沿着地面南北方向放置。每到正午时分,阳光洒下,立表的影子便清晰地投射在圭尺之上。古人通过仔细测量圭尺上影子的长度,就能准确判断出不同的节令。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为农耕活动提供了精准的授时依据,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这,正是“立竿见影”这一成语的由来,它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更蕴含着古人对天文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如今,有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圭尺呈现在世人面前。它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圭表仪器实物,静静地陈列在位于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博物馆内。这件古老的圭尺仿佛是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向人们诉说着4000多年前古人探索天文的故事。

天文之美:从陶寺圭尺到中国“天眼”的千年传承,2025春分话天文:从古人圭表到现代航天的伟大征程

2024年7月12日,台湾青年们怀着好奇与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在原址上复原的陶寺观象台。在那里,他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人观测天象的神秘氛围。中新社记者 胡健 摄

那么,古人为何如此热衷于天文观测呢?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给出了答案。他指出,在远古时期,古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采集、渔猎和耕种等活动。而天空中的日月星辰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不仅提供了光和热,还能帮助他们判断方向和位置,准确掌握季节时令。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文知识的应用逐渐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扩展到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周礼勇还介绍说,天文是人类最早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几乎与人类历史同步出现。“天文”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老的《易经》中,《易经·贲卦·彖辞》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天文与人文关系的深刻认识。在人们对自然的系统认识方面,从战国时期到汉代,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宇宙模型。《晋书·天文志》对此进行了总结:“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这些宇宙模型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结构和运行规律的不断探索和思考。

时光流转,如今的中国天文学研究持续蓬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2016年正式启用的500米口径的“中国天眼”,犹如一只巨大的眼睛凝视着浩瀚星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在太空中,“悟空”“羲和”“夸父”“天关”等多个天文卫星闪耀着光芒,它们代表着中国在航天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不断为我们传回珍贵的宇宙数据。“嫦娥”系列探测器多次成功造访月球,并实现了采样返回,让我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开启了中国火星探测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天文学的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还是人。”周礼勇教授强调。近些年,“航天热”“天文热”在社会上兴起,青少年群体对仰望星空、探索天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是中国天文学未来发展的希望,正是他们的热情和好奇心,成为中国天文学兴旺发展、领先世界的最根本保证。同时,天文学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它与工程、技术领域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工程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更先进的设备和手段,而天文学的发展也为工程和技术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两者共同为天文学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古代利用圭表观测天文的历史,阐述古人天文观测的原因和早期天文知识的发展,展示了现代中国天文学的诸多成就。强调了人的推动作用以及天文学与其他领域的协同发展,揭示了中国天文学从古至今的传承与跨越发展,激励着更多人关注和投身于天文事业。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4663.html

(0)
小耀小耀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