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动床铺”到“换岗体验”:陆军某旅带兵新实践 陆军某旅:探索多元带兵路,凝聚基层战斗力

本文聚焦陆军某旅鼓励干部骨干创新带兵方法、密切内部关系的一系列举措。通过介绍“流动床铺”“换岗体验”“空白问卷”等具体创新案例,展现了这些方法如何有效拉近官兵距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对部队建设的积极影响。

在陆军某旅,一场围绕创新带兵方法、密切内部关系的探索正在火热展开。“带兵先知兵,知兵更爱兵”,这句朴实的话语,正是该旅干部骨干们的行动指南。

临近中午时分,结束了半天高强度训练的陆军某旅火力连指挥保障排官兵,拖着略显疲惫的身躯走进宿舍。这时,他们惊喜地发现,宿舍角落的空铺上多了一套被褥。原来是指导员郭方宇把自己的床铺“流动”过来了。

“流动红旗”大家都司空见惯,但“流动床铺”着实新鲜。郭方宇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此前自己一直住在连部,虽说与各班排距离近在咫尺,可与官兵的交流却并不深入。时间一长,他明显感觉到,在开展思想工作时总有一种“隔着一层”的隔阂感。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郭方宇经过反复思索,毅然决定不定期到不同班排宿舍住宿,就是想近距离倾听官兵的心声。说干就干,第二天他就带着被褥住进了战士宿舍。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郭方宇的这一创新做法,很快在官兵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有的官兵觉得,指导员不过是“三分钟热度”,等热情一过,大概率还是会搬回连部;有的官兵感到,连主官住进宿舍,大家说话做事都得小心翼翼,十分别扭;甚至还有人认为,“流动床铺”就是形式主义,就算了解到了大家的真实想法,也不一定能解决实际问题。

面对大家的议论,郭方宇深知,只有拿出实际行动才能打消官兵的顾虑和疑问,真正拉近彼此的距离。一天过去了、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连队官兵渐渐发现,郭方宇已经完全融入了各班排。在朝夕相处中,大家逐渐打消了顾虑,敞开心扉,郭方宇也发现了不少以前被忽视的问题。

班长小谭工作积极主动,吃苦耐劳,任务面前总是冲在前面。一次聊天时,郭方宇表扬他是班里战士的榜样。没想到,小谭不仅没有高兴,反而面露难色地说:“指导员,凡事我都亲力亲为,其实也很累。但班里大部分老兵都比我军衔高、资历老,每次安排工作,我都怕分工不均,只好自己多干一点。”

小谭的这番话,让郭方宇陷入了沉思。随后,随着交流的深入,郭方宇给小谭讲起自己当排长时的“第一次”经历,鼓励他大胆工作、放手管理:“作为班长,只要率先垂范、公平公正,就一定能赢得大家的理解和尊重。”那晚,两人一直畅谈到深夜。

不知不觉中,变化悄然发生。受到鼓励的小谭转变了管理方式,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一次,连队奉命参加上级组织的一场演练,小谭主动请缨,带领班里战士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班排宿舍与官兵朝夕相处,郭方宇对全连官兵的情况了如指掌,谁打呼噜声音大,谁睡觉时爱磨牙,谁的心里装着事,谁有牢骚不敢发……这些情况他都一清二楚。“冒热气”的兵声兵情,换来“接地气”的抓建措施,连队全面建设逐渐驶入了快车道。

该旅领导介绍说:“‘流动床铺’虽小,折射的却是知兵爱兵的优良传统。郭方宇的‘流动床铺’,只是我们鼓励基层干部骨干探索创新带兵方法、密切内部关系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该旅坚持“基层首创、机关赋能”原则,鼓励各营连立足自身特点、任务属性和人员结构等,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带兵方式。旅机关还建立了“三级评估”机制,形成“创新—评估—推广”的工作方法,及时将基层探索的优秀带兵经验推广至全旅。

“带兵就是带心,只有用真心换兵心,才能提高‘知兵度’、密切战友情。”该旅某连指导员陈鹏飞深有感触地说。前不久,该连组织一场体能训练。因时间较长,一名新兵忍不住小声吐槽:“如果让我来组织,效率一定高得多。”这句无心之语,恰好被陈鹏飞听见。几天后,陈鹏飞经过深入思考,决定顺势而为,在官兵中组织一场换岗体验活动。

活动当天,他们遴选战士担任管理者,负责统筹安排工作;干部骨干则“客串”普通一兵,听从指挥、受领任务。一开始,无论“负责管理”的战士,还是“被管理”的干部,对自己的“新身份”都充满了新鲜感。然而没过多久,各种问题便逐渐显现出来。

“代理班长”小张组织训练时信心满满,却因忽视班里成员身体素质差异,导致训练过程状况频发。两名战士因训练理念不同产生矛盾,小张不知如何调解,一时有些手足无措。

另一边,干部骨干也有不少新体会。新排长小代任职时间不长、工作经验不足,以往安排工作常常只考虑目标要求,却忽略战士执行中可能面临的实际困难。此次换岗体验让他意识到,发出每一个指令前,要多从战士角度考虑,既重视预期目标效果,也关注战士承受能力。

换岗体验活动结束后,陈鹏飞惊喜地发现,官兵间互相理解的多了、埋怨指责的少了;相互支持的多了、态度消极的少了,大家合力拧成一股绳,完成了多项急难险重任务。

“带兵没有模板,方法不拘一格。”该旅领导介绍说,他们坚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理念,以实际效果为衡量标尺,鼓励各级带兵人各显其能,探索适合的带兵方法,受到了官兵的广泛欢迎。该旅某连指导员吴立鹏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受“流动床铺”启发,吴立鹏也把自己的床铺搬进班排宿舍,却因深夜谈心频繁影响了官兵正常作息,效果适得其反。同样的方法,效果为何截然不同?吴立鹏深刻反思后意识到,每个连队、每名官兵情况各异,不能照抄照搬甚至“复制粘贴”。

认真分析连队官兵特点后,吴立鹏选择了调查问卷的方式。为鼓励官兵畅所欲言,他别出心裁地推出“空白问卷”,不预设任何问题,而是让大家自由表达对训练、管理、生活等方面的真实想法。问卷回收后,吴立鹏及时归类整理,根据官兵意见建议精准施策,优化工作安排。

随着高强度训练后科学恢复体能、饭菜口味精细化调整等官兵关注的问题逐一得到解决,大家对连队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俯下身子听兵声,这样的故事在该旅还有很多。有的连队干部骨干自带“小马扎”,一有时间就与战士围坐一起,畅所欲言谈训练、聊生活、讲经历,让问题在交流中化解、感情在互动中升温;有的连队推出“心愿墙”,战士们把自己的心愿、想法写在便笺纸上贴出来,干部骨干及时回应诉求,把官兵期待变成现实。

该旅领导表示,带兵先知兵,知兵更爱兵。打赢未来战争,不仅靠先进的武器装备,更要靠官兵之间的凝聚力。只有扎扎实实在知兵情、解兵忧中聚人气、暖兵心,才能真正夯实基层建设的基础,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添砖加瓦。

短评

带兵就是带心

冯启迪

习主席指出,基层带兵干部要知兵、爱兵、育兵。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科学带兵的方法路径。对基层干部骨干来说,只有真正做到知兵了如指掌、爱兵情真意切、育兵人才辈出,才能让官兵关系更加密切、工作开展更有成效。

社会环境在变、部队情况在变、官兵特点在变,怎样才能找准部队“真问题”、把握官兵“活思想”?陆军某旅基层带兵人探索出的“流动床铺”“换岗体验”“空白问卷”等经验做法,之所以受到官兵欢迎、取得可喜成效,原因就在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连队自身特点出发,用灵活的办法把准脉搏、找准症结、定准措施,进而拉近了官兵之间的距离、夯实了部队建设的基础。

带兵就是带心,带心先要付出真心。基层带兵干部只有俯下身子“扎”进兵中,在面对面中读懂兵、在心贴心中暖兵心,才能带动全体官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级应引导基层带兵人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团结带领官兵攻克一个个难题、跨越一座座难关,把部队带出融融暖气、虎虎生气、堂堂正气,凝心聚力锻造无往不胜的钢铁集体。

从“流动床铺”到“换岗体验”:陆军某旅带兵新实践 陆军某旅:探索多元带兵路,凝聚基层战斗力

本文围绕陆军某旅鼓励干部骨干创新带兵方法密切内部关系展开,通过“流动床铺”“换岗体验”“空白问卷”等创新案例,体现了该旅在带兵方式上的积极探索。这些方法不仅有效拉近了官兵距离,解决了实际问题,还提升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调了带兵要知兵爱兵,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创新方法,才能夯实基层建设基础,为部队战斗力添砖加瓦。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170.html

(0)
宫古千凡宫古千凡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