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县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包括依托“全国光影助学工程”推动摄影教育,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研学活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提供美育资源,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旨在构建全链条教育生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当今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浪潮中,鱼台县积极依托“全国光影助学工程”这一有力平台,致力于推动“文艺两新”项目在基础教育领域落地开花。以鱼台县第三实验中学这一示范学校为典范,大力推广“光影铸魂”特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全县青少年参与“民族之光”摄影巡展,让孩子们在欣赏优秀摄影作品的过程中,感受摄影艺术的魅力和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开设县域摄影公益课程,邀请国家级专家进行巡回指导,为青少年提供了系统学习摄影知识和技能的机会。鼓励青少年用手中的镜头去记录家乡的变迁、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时代的新貌,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美、记录美、创造美。
县教育局更是联合北京公益摄影协会等专业机构,开展了“影像定格民族记忆”主题行动。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悉心培养,累计有数十名青少年成为摄影骨干。他们的优秀作品还成功入选北京国际摄影周,这不仅是对青少年摄影水平的高度认可,更实现了“以美育浸润文化自信”的教育目标,让孩子们在摄影艺术的熏陶下,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为了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鱼台县积极整合县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起“课堂 + 基地 + 社会”协同育人网络。依托谷亭街道历史文化馆、周堂地道战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稻改馆、文博馆等多个实践点,精心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活动。孩子们在这些实地场所中,通过沉浸式体验,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让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可触。
与此同时,同步开发“文化浸润”“红色传承”等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深入的学习内容。联合街道、家庭组建“县域导师团”,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打造“家乡故事我来讲”“非遗传承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将思政教育从传统的课堂延伸至广阔的社会,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
为了确保教育资源的优质和均衡,鱼台县建立了学校、地方、社会团体合作机制。积极引入山东省摄影家协会、高校学者、非遗传承人等专业力量,为全县中小学提供全方位的美育资源支持。县教育局发挥牵头作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优质课程、师资、实践基地在全县范围内实现全面覆盖。
其中,县第三实验中学与谷亭街道共建的实践基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全县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这种模式形成了“专家引领、家校共育、校际联动”的良好育人格局,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多元的教育环境。同时,通过“筑基工程”县域教师培训计划,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教育资源在全县各学校之间得到均衡配置。
展望未来,全县以“筑基工程”为引领,制定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发展计划。计划开设民族文化影像档案库,将民族文化以影像的形式进行系统保存和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影展,通过摄影作品展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美好。开发线上美育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教育的辐射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持续深化“光影铸魂”工程,鼓励各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打造“一校一品”文化品牌。探索建立县域美育成果展示与评估机制,对教育成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通过“云课堂”共享平台、跨校联合教研等方式,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综上所述,鱼台县以光影聚力、以文化筑基,通过全域统筹、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成功构建起“美育启智、思政铸魂、实践育人”的全链条教育生态,走出了一条具有鱼台特色的新时代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鱼台路径”。
本文详细介绍了鱼台县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多项创新举措,包括依托光影工程开展摄影教育、整合文化资源推进思政研学、建立合作机制均衡美育资源,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这些举措体现了鱼台县在教育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全链条教育生态,为推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