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报告,阐述了我国在通信海缆技术上取得的重大突破,推出32纤对海缆解决方案提升传输容量,同时说明了通信海缆在国际通信中的重要地位、面临的破坏风险,以及我国为保障海缆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和开展的国际合作。
今日(25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参与国际通信海缆建设和保护相关情况报告(2025年)》。这份报告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通信领域激起千层浪,因为它揭示了我国通信海缆技术已经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国企业在行业中一马当先,率先推出了32纤对海缆解决方案以及全系列产品。
我国率先推出32纤对海缆解决方案
32纤对海缆解决方案 传输容量大幅提升
国际通信海缆,就像是一条隐藏在海底的巨龙,它是敷设于海底、专门用于跨国通信与数据传输的光缆系统。在数字化浪潮以汹涌之势高速发展的当下,国际带宽需求如同雨后春笋般日益攀升。为了满足这一迫切需求,我国企业勇立潮头,在行业中率先推出了首个32纤对海缆解决方案及全系列产品。我们可以形象地来理解这一突破,如果把原本的海底海缆比作是6个双向车道的海底高速,那么现在的32纤对海缆就如同直接升级为了32个双向车道的海底“超高速”通道。在“车速”(即传输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车道增多意味着能同时开动的车辆显著增多,这也就使得传输容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中国信通院产业规划所总工程师 牟春波:目前在国际通信领域,主要的通信方式有海底光缆、陆地光缆,还有卫星通信等多种方式。而通信海缆在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就像是全球网络的主动脉、主骨架。这是因为它具有容量大、时延低,建设相对便捷等显著优势。
然而,通信海缆也并非高枕无忧。除了不可抗力因素外,有近乎80%的海缆事故是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我国周边海域水深普遍小于200米,但是大中型商船使用的锚链长度一般超过200米。在恶劣海况等情况下,锚链一旦滑脱,就如同锋利的刀刃,容易对海缆造成破坏。此外,帆张网捕鱼这种作业方式,也很容易像鱼钩一样钩住海缆,从而造成破坏。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展现出了强大的应对能力。现在,不仅有智能监测系统时刻守护着海缆的安全,我国还构建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国际海缆的安全保驾护航。并且通过多方协作来加大国际通信海缆保护力度,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国际海缆合作。去年7月,中国 – 东盟海缆合作论坛在北京盛大举行,来自中国、东盟十国以及国际组织的政府代表、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与东盟在数字互联互通和海缆保护合作领域的工作框架,不断提高互联互通水平。
本文围绕中国通信海缆展开,介绍了我国在通信海缆技术上推出32纤对海缆解决方案实现重大突破,提升了传输容量。同时说明了通信海缆在国际通信中的主导地位以及面临的人类活动破坏风险,最后阐述了我国通过智能监测系统、法律法规体系和国际合作等方式保障海缆安全,体现了我国在通信海缆领域从技术创新到安全保障的全面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