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DeepSeek展开,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柯成兴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现场接受采访时,对DeepSeek进行了评价,同时分析了美国对中国技术制裁的情况。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现场,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柯成兴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的使用体验。他说道:“我用DeepSeek,也用Gemini和ChatGPT。我借助它们来询问对世界上某些事情的看法。有些机器仿佛能读懂世界上的所有文字,能给我提供一个最适中的看法,而人在这方面往往难以做到。”柯成兴特别提到,DeepSeek以更经济和快速的方式被创造出来,他坚信这种技术突破在未来会越来越多。他还指出,当今世界的环境已然发生变化,美国实施的技术制裁终将以失败告终。
今年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也有一些质疑甚至指责的声音。柯成兴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反问道:“为什么当ChatGPT和其他产品使用最高级别的芯片和数十亿级的数据时,就被认为是可行的呢?这是因为它们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推出产品。”他明确表示:“我不认为DeepSeek作弊了。它们是运用了统计学中的充分统计定理。”
柯成兴进一步解释,当要以数十亿级的数据来重新创建有用的信息时,并不需要完全掌握所有这些数据,只需一小部分,也就是“充分统计量”。在大语言模型的范畴下,这一小群体的数据量可能仍然非常庞大,达到几亿。如果有足够的统计数据,就可以用更廉价的计算机芯片和更少的时间来重新创建同类的大型语言模型。DeepSeek正是以更加经济的方式被设计出来的,柯成兴认为,未来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类似的创新成果。
对于为什么是中国公司创造出了DeepSeek这一问题,柯成兴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西方,人们可能陷入了群体性思维,大家的想法趋于一致。而中国被美国的技术民族主义明确地排除在最高技术水平之外,在这样的困境下,中国必须探寻不同的方法来实现突破,中国公司做到了这一点,并且为其他类似系统的诞生开辟了道路。
美国政府正试图禁止在一些政府设备上使用DeepSeek,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近年来美国以国家安全等各种理由对中国和中国企业、产品进行的打压限制。柯成兴坦言,美国正在千方百计地限制中国获得最新技术,无论是在高端芯片、硬件还是软件方面。然而,对于像大语言模型这样的知识系统,技术制裁不一定会取得成功。
针对美国商务部在政府设备禁用DeepSeek的做法,中国外交部此前回应表示,中方一贯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并且会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柯成兴还谈到芯片制造的问题,他说:“美国表示,不希望中国获得最高水平的芯片。如果美国拥有制造这些芯片的公司,或许真的能做到这一点,但事实并非如此。韩国使用荷兰的光刻机、利用德国的专业技术制造这些芯片。如果韩国、荷兰和德国是美国的一部分,美国也许能成功,但它们都是主权国家。”他指出,主权国家已经意识到,即使是在北约体系内,美国也并非总是一个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伙伴。在处理经济竞争问题上,美国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
这位新加坡学者强调,如果今天美国试图让1纳米芯片远离中国,就需要说服韩国、荷兰和德国,但当下这些国家对美国的信任度已大不如前,这严重削弱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而且,DeepSeek并不是用最好的芯片开发的,中国已经证明了有能力在缺少高端芯片的条件下继续实现突破。柯成兴坚定地认为,这种技术制裁最终注定失败。
本文通过新加坡学者柯成兴的观点,展现了DeepSeek在技术创新上的经济优势,分析了中国公司创造出DeepSeek的背景原因,同时指出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制裁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中国自身的突破能力而注定失败,凸显了中国科技发展的韧性和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