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进军影视界,创作者饭碗能否保住?

本文聚焦于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的“AIGC与大模型产业应用论坛”,介绍了快手自研的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探讨了AIGC技术对降低创作门槛、提升制作效率等方面的作用,还分析了AI是否会取代创作者的问题。

在当下,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重塑着影视创制的格局。特别是视频生成模型,热度如同密集射出子弹后的枪管,炽热无比。就在3月27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盛大开幕。其中,作为大会重要分论坛之一的“AIGC与大模型产业应用论坛——AI赋能下的视听产业新生态”也同步拉开了帷幕。在论坛现场,专家学者、电影人等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视听产业融合发展所呈现出的新趋势以及潜藏的新机遇。

AIGC技术正在降低创作门槛

快手大模型产运负责人李杨在现场分享了快手自研的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在内容创作领域的具体应用。他提到:“可灵AI通过先进的视频生成技术,为广大创作者提供了高效且便捷的创作工具,并且在多个领域都实现了创新应用。”

AI进军影视界,创作者饭碗能否保住?

▲李杨

当被问到AI电影目前的发展状况时,李杨透露:“去年,可灵AI联合李少红、贾樟柯、王子川等9位知名导演共同打造了9部AIGC电影短片。”不过他也指出,虽然当下的AI技术还无法满足专业电影的制作水准,但这项技术正逐渐成为视觉行业的新基建和新工具,极大地提升了制作效率。

在传统电影拍摄过程中,导演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常常会受到物理条件和现实世界的诸多约束。李杨认为,AI的出现成功打破了这些界限。“它能够创造出任何导演想象中的场景,这种创作自由度为电影叙事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AI 极大地优化了电影产业成本效率。”李杨进一步介绍,AI生成电影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大部分工作,从而大幅降低了成本。“未来,快手将继续优化算法,让可灵AI成为一个成熟的创作工具,真正在影视级场景中实现大规模应用。”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应用的关键要素之一,AIGC技术正在显著降低创作门槛,释放创作能力。李杨表示:“AI给普通人提供了平等的创作机会。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借助这个工具,就算是不具备影视创作专业能力的普通人,也能将自己的创意进行视觉化表达。”

据悉,2024年6月,快手公司推出“可灵AI”。自商业化以来,截至2025年2月,可灵AI的累计营业收入超1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AI会取代创作者吗?

作为第一批实际应用视频生成大模型进行创作的导演,这场“电影实验”有着怎样的行业创新价值?AIGC技术到底是在赋能内容创作,还是在抢创作者的“饭碗”?

导演王子川以AIGC电影短片《雏菊》为例进行了介绍。“这部短片是由我和技术指导、剪辑师3人共同完成的。在创作过程中,AI就像一个超级制作工厂,让我们在创作中不受空间、想象、场景等因素的限制,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AI进军影视界,创作者饭碗能否保住?

▲王子川

《雏菊》围绕现代科技如计算机、机器人与人类的互动关系,通过高速剪辑的炫目特效镜头及和谐的空间构图,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体验。王子川说:“可灵AI可以尽可能地生成出我们想要的每一个动态,包括所有的冲突、画面、内部的调度等。”

那么,AI会取代创作者吗?王子川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他看来,AI的优势在于其处理速度快,具备强大的信息结构化和整合能力,擅长跨文本缝合及规避人类惯性思维。然而,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目前的AI缺乏情感深度和原创性,过于依赖现有模板,且易忽视文化间的细微差异,场景的真实度也还不够,它还需要不断训练和迭代。”

不过,“像太空、爆炸、灾难等大场景在现实中搭建起来颇具挑战,但有了可灵AI这样的工具介入后,能极大拓宽创作者的边界,为创作者提供助力。”王子川表示,技术不仅仅是工具,它们是叙事艺术的新维度,为电影叙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语言。“AI可以把创作者的想象快速变成一个可视化的内容呈现出来。同时,能拓宽实现可能性的边界,进而拓宽想象力的边界,这无疑是最佳的结果。”

本文围绕AIGC与视听产业的融合展开,介绍了快手“可灵AI”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阐述了AIGC技术降低创作门槛、提升效率、优化成本等优势。同时,通过导演王子川的观点,分析了AI在创作中的作用和局限性,指出AI虽不能取代创作者,但能为创作提供助力和新的可能性。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7306.html

(0)
宫古千凡宫古千凡
上一篇 2025年3月2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