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48岁农民季昌鹏患上疑难怪病,在云南多地求医无果后,通过沪滇医疗协作的远程会诊确诊病情,上海多学科团队对其进行救治,最终他在30天内康复的故事,展现了沪滇医疗帮扶的重要意义。
在医疗的广袤天地中,一场跨越2500公里的生命接力正在上演。它宛如一道希望之光,照亮了48岁丽江农民季昌鹏原本灰暗的人生。曾经,他连呼吸都成了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而如今,他竟能依靠自己的双腿独立行走,这其中的转变堪称奇迹。
近日,在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多学科团队以及外院专家的紧密协作下,这位被“怪病”紧紧缠住的山区汉子,历经整整30天的精心救治,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这场意义非凡的救援,生动地诠释了沪滇医疗帮扶“从短期支援到长期守护”的深刻内涵。即便援滇医生已经返回上海,但那跨越山河的“云端纽带”,依然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为山区患者托举着生命的希望。
云端会诊点燃希望,沪滇协作锁定“隐形杀手”
季昌鹏来自云南丽江永胜县,曾经的他是一位勤劳能干的务农好手,能轻松扛着百斤玉米翻山越岭。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他从最初的手脚发麻,逐渐发展到全身肌无力,甚至连呼吸和吞咽这样最基本的生理活动,都成了一种奢望。
他的妻子陈艳英回忆道:“在云南跑了好几家大医院,医生们都像无头苍蝇一样,始终查不出病因。他躺床上喘不过气的时候,那种绝望的神情,总让我觉得他熬不过去了。”与此同时,他们这个原本就靠着种地、打工维持生计的家庭,为了给季昌鹏治病,不得不四处借钱,经济压力如同沉重的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就在一家人陷入绝望的深渊,感觉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时候,永胜县人民医院的接诊医生果断拨通了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的远程会诊电话。曾在该院驻点帮扶一年的神经内科医生陈淑华,通过视频认真调阅病例、仔细观察患者体征,凭借着自己敏锐的专业洞察力,迅速锁定了“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这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疑难少见病,每年每10万人中仅有0.81 – 1.89人发病,而且早期的治疗时机十分关键,如果延误治疗,患者将面临永久瘫痪甚至死亡的可怕后果。此时,季昌鹏发病已经超过四个月,情况万分危急。好在沪滇医疗协作的绿色通道紧急开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救援就此拉开了帷幕。
多学科攻坚“破局”,30天创造康复奇迹
为了抓住宝贵的治疗窗口,上海团队争分夺秒,连夜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通过神经活检,最终确诊季昌鹏患的是“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轴索型)”。随后,神经内科联合血透室、康复科,迅速展开了免疫球蛋白治疗与血浆置换,并安排专人24小时监测他的呼吸功能,以避免进行气管切开手术。
令人惊喜的是,治疗的第一天,季昌鹏的肌力就开始有了明显的恢复迹象。康复团队也同步介入,为他量身定制了神经康复训练计划。仅仅30天后,这个曾经被医生判定“可能残疾”的汉子,竟奇迹般地能够独立行走了。出院时,他激动得哽咽道:“刚来时吃饭走路都不行,连喝水都会呛,现在终于又能自理了……太感动了!”
陈淑华医生坦言:“虽然我们结束了驻点帮扶,但对山区患者的守护不会断线。”神经活检等检测在边远地区尚未普及,这也成为了此次确诊的难点所在。作为援滇医生,她与团队在当地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培训,希望能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罕见病、少见病的诊治仍需要硬件设施的有力支持。
如今,上海专家通过远程系统,随时为云南基层医院提供会诊支持。重症患者到沪治疗,还可以享受“挂号 – 住院 – 治疗”全流程的绿色通道。此次院方更是为季昌鹏减免了全部医疗费及往返机票,大大减轻了他的经济负担。妻子陈艳英连声道谢:“没想到上海医生走了还能这么帮我们!”
从四个月的求医无门到30天的生命逆转,这场救援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医疗救助行动,它更折射出了医疗帮扶的更深层价值。它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责任的延续。当“云端会诊”成为深山问诊的“标配”,当援滇医生从“帮扶者”变成“永远在线的守护者”,健康中国的微光,正透过沪滇协作的纽带,照亮更多被疾病遮蔽的人生。
云南丽江农民季昌鹏患疑难病症后,在沪滇医疗协作下通过远程会诊确诊,并经上海多学科团队30天救治康复的故事。体现了沪滇医疗帮扶从短期支援到长期守护的转变,不仅传递医疗技术,更延续责任,“云端会诊”等举措为山区患者带来希望,让健康中国的理念照亮更多患者人生。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7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