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遵义一名12岁男孩参加半程马拉松赛引发的争议展开,分析了未成年人违规参赛的问题,指出马拉松赛事存在的乱象,并提出赛事主办方、行业管理者和参赛跑者应共同努力促进马拉松健康发展。
近日,一则令人瞩目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在遵义市红花岗区举办的半程马拉松赛上,一名年仅12岁的男孩以1小时17分41秒的成绩顺利完赛。这一表现瞬间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大家的反应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一部分网友对男孩的优异成绩赞不绝口,纷纷为他的坚韧和拼搏精神点赞;然而,也有不少网友提出了质疑,他们十分困惑为何年仅12岁的他能够报名参加半程马拉松赛。
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记者专门联系了赛事组委会。据组委会透露,该男孩是特邀参赛选手,并且其家属签订了免责声明。进一步调查发现,男孩监护人的社交媒体账号显示,早在2023年,当时年仅10岁的他就已经参加过一场半程马拉松赛。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田径协会路跑赛事管理办法》有着明确的规定。参加马拉松项目的运动员必须在比赛当年年满20周岁,而参加半程马拉松项目的运动员须在比赛当年年满16周岁。很明显,这名男孩并不符合最低年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组委会所谓的“特邀参赛”和“家属签订免责声明”实际上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事实上,此前在马拉松赛场上已经多次出现未成年人违规参赛的事件。其中,大部分情况是报名成功的家长带着未报名的孩子“蹭跑”。部分家长表示,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马拉松“磨炼孩子意志”。
马拉松、半程马拉松等长距离跑步项目对参赛者的体能有着极高的要求,并不适合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这类项目很容易引发运动损伤,甚至会对孩子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世界田联对于这些项目的参赛年龄也有着明确的限制。
其实,能够帮助青少年增强意志、强健身心的运动方式有很多种,并非只有马拉松这一种运动才能“磨炼孩子意志”。家长和组织者无视规则要求,让未成年人违规“蹭跑”参赛,将孩子置于风险之中,这种行为本身就违背了体育和教育的本义。
近年来,以马拉松为引领的路跑赛事持续升温,成为了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动能和激发社会活力的多元舞台。马拉松赛事在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赋能城市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与此同时,赛事组织方管理失范失误、保障不力,参赛者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及违规参赛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负面舆情,对路跑赛事的品牌形象和公众认可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如今,大部分路跑赛事都进行视频直播,一场比赛现场少则数千人,多则几万人。而且人人都有手机,处处都在拍摄,比赛的关注度和曝光度都非常高。赛事主办方的任何微小失误、参赛选手的任何不文明不道德行为都难以逃过镜头的捕捉。因此,解决马拉松赛场乱象问题,需要赛事主办方、行业管理者和参赛跑者共同努力,携手铺设一条光明的赛道。
要促进马拉松健康发展,赛事主办方需要提升竞赛组织和保障能力。在城市道路上举行的马拉松赛事人员密集、赛道复杂,主办方不仅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确保科学、合理地规划赛道、制定接驳方案,配备厕所、垃圾桶等设施,还要严谨评估办赛城市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办赛规模,避免一哄而上、好高骛远。更要杜绝盲目追求“流量”和“宣传效果”而无视办赛规则标准的行为。
行业管理者在促进马拉松健康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责任,需要疏堵结合遏制赛场乱象。针对过度索取补给、扰乱赛道秩序、随地乱丢垃圾甚至便溺等不文明行为,行业管理者在加强文明参赛宣传引导的同时,也应加强约束机制建设,明确赛场失德失范行为处罚细则,并加大惩罚力度,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提升赛场文明水平。
参赛跑者同样需要为马拉松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守住依法依规依德的底线。路跑赛事重在参与,全民共享,但群众性赛事也是严肃的体育竞赛,而不是嬉戏活动,更不是少数人任意妄为、“作妖”捣乱的“法外之地”。参赛跑者应对比赛规则和赛场道德持有最基本的尊重与敬畏,珍惜来之不易的“跑马”机会,珍惜来之不易的路跑运动发展环境,自觉文明参赛。
马拉松运动的蓬勃发展,必须以安全、有序、合规为前提,不能让马拉松跑“偏”了。
本文以遵义12岁男孩违规参加半程马拉松赛为切入点,揭示了马拉松赛事中存在的未成年人违规参赛、组织管理失范、参赛者不文明等乱象。强调了赛事主办方、行业管理者和参赛跑者应各自承担起责任,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确保马拉松运动在安全、有序、合规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