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多举措赋能,助力县域经济腾飞,济南大学深耕县域,科技与人才双轮驱动发展

本文详细介绍了济南大学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包括教授挂职带动人才汇聚、成立研究院提供全面服务、定制产业方案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创新模式攻克技术难题以及多地建立研究院促进产学研融合等方面。

“在国家和区域发展大逻辑中找准定位,着力提高县域人才供给质量,增强县域科技创新动能,提升高校对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济南大学校长刘宗明的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近年来济南大学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济南大学积极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地方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在产教融合的道路上不断迈进,步伐愈发坚实。

济南大学多举措赋能,助力县域经济腾飞,济南大学深耕县域,科技与人才双轮驱动发展

济南大学专家指导轴承企业生产。

大学教授在县里挂职长达7年之久,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陈秀生教授,已经在梁山县挂职科技副县长七年多了。他就像一座坚实的桥梁,亲手搭建起了学校与地方合作的“连心桥”。在他的带动下,众多专业人才纷纷汇聚到黄河滩区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校企合作不再是纸上谈兵的口号,而是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成果。10多个校企联合研发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7处研究生工作站和3处博士后工作站顺利建立。同时,柔性引进高校博士团队26人、行业领军人才8名,超过百余名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这里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陈秀生教授的经历仅仅是济南大学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2024年3月1日,济南大学在省属高校中率先成立了“济南大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其目的在于全力服务校地合作,为县域发展赋能。研究院对学校的人才专家、科技成果、人文智库、培训服务和创新创业服务等各类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汇集,并编写发布了济南大学《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白皮书》,为县域发展提供了一份全面且详细的服务清单目录。目前,已推动学校与全省74个县(市、区)的339家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与30个县(市、区)的84家企业单位开展智库咨询服务。

济南大学校长刘宗明介绍道:“我们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学校立足自身学科特色,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在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定位,着力提高县域人才供给质量,增强县域科技创新动能,提升高校对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为70多个县市量身定制“产业服务方案”。济南大学积极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已经为山东省内70余个县市量身定制了“产业服务方案”。近一年来,济南大学与各县区企业签订技术合同375项,服务中小企业千余家,带动相关产业新增产值超1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济南大学创新性地推出了“种子基金培育 + 校企联合攻坚”模式,如同播撒希望的种子一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学校推荐了18名“科技副总”长期服务企业一线,精准服务包括华沃(枣庄)水泥有限公司、滕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枣庄天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先后有33项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项目成功落地,项目经费突破2000万元。曹丙强教授团队无疑是这场技术攻坚的先锋力量,他带领核芯光电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为企业争取到了585万元的中央财政经费。多家企业成功获批省市重点研发计划,获得了1835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就像“及时雨”,滋润着企业的创新土壤。

16家研究院扎根在地方产业中。济南大学秉承“产学研深度融合,校地企合作共赢”的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基调,已先后在梁山县、寿光市、临清市、枣庄市、东平县、博山区等地建立校地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16家。这些研究院“上通科研,下接市场”,不断提升开放性,以平台汇聚资源,逐渐形成强大的服务势能。研究院不仅成为了企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更是人才汇聚的“强磁场”。

在寿光,校地共建了首家“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建立了“研究院 + 人才集团 + 企业”三方联动模式。济南大学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桑曙光表示:“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将学校科研队伍与寿光全产业进行深入对接,通过人才 + 项目 + 平台 + 资本的模式,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去年,我们举办济南大学百名博士寿光行等活动15场,70多名专家教授对接企业21家,选聘15名博士担任寿光企业科技人才服务专家、3名教授担任潍坊科技人才副总,促成横向合作近1000万元。”

在东营,产业创新研究院赋能石化产业升级。济南大学与东营河口区、东营天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建“济南大学河口石油化工智能装备产业创新研究院”。依托学校自动化控制、智能制造等学科优势,组建了高层次人才领衔的研究团队,围绕石油化工行业的精密测量、控制技术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科技攻关。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王冬雪教授团队联合该公司成功开发出石油多层液位界面电容传感器,填补了该产品国内空白,已为企业营收2000万元,第二代升级产品也在加紧研发当中。东营河口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冯国刚说:“近年来,河口区与济南大学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还签约了石油化工智能装备产业创新研究院,不仅给我们带来了高水平科研人才,还给企业带来了新技术,为河口区石油化工产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济南大学党委书记刘春华表示:“学校已建成县域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能够动态匹配企业需求与科研资源。正在构建‘需求导向 + 技术攻关 + 成果孵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发展战略,继续深化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以更加创新和多元化的方式,助力县域经济的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济大力量。”

济南大学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上的诸多举措和显著成果。从教授挂职带动人才汇聚,到成立研究院提供全面服务;从定制产业方案推动产业升级,到创新模式攻克技术难题;再到多地建立研究院促进产学研融合,以及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等。济南大学通过这些努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未来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县域经济全面振兴。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9163.html

(0)
小耀小耀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