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京津冀海葬启航,生态安葬新风尚

本文围绕2025年京津冀海葬启航活动展开,介绍了活动的基本情况,包括骨灰撒海的过程、参与家属的心声,还阐述了京津冀三地海葬的发展历程、服务举措、惠民政策以及未来规划,展现了海葬作为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的发展趋势和积极意义。

清明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在3月30日这一天,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在天津渤海湾盛大启航。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省市民政部门联合主办的“碧海寄情,爱在沧溟”——2025年京津冀海葬启航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骨灰撒海,这一独特的方式让逝者得以回归自然。作为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中的一种,近年来参与骨灰撒海活动的群众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良好趋势。那么,大海之滨究竟如何带动生态安葬更好地让人们寄托哀思呢?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

上午10时,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码头一片宁静而祥和。海风轻柔地吹拂着,海鸥在天空中欢快地啼鸣。一艘名为“国宾9号”的海葬专用船,稳稳地载着39份逝者的骨灰,缓缓地驶向渤海湾。当船只顺利到达指定海域后,家属们在工作人员的悉心指引下,有序地登上甲板。此时,伴随着飘落的花瓣,他们怀着对亲人的深深眷恋,将亲人的骨灰轻轻撒入那万顷碧波之中。在这些家属中,年过六旬的孙敏娟和姐妹四人格外引人注目,她们是来送别自己的父母的。

孙敏娟动情地说道:“这是我们父母生前的遗愿,他们早早地就给我们交代好了,说咱不买墓地,要支持国家节地安葬。我父母都特别开明。在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对父母尽到了心、尽到了力,所以自己心里特别踏实。”

天津推行海葬的历史颇为悠久,自1990年就开始了这一具有前瞻性的举措。截至目前,已经安葬了3万余份骨灰,参与的家属近6万人次。天津市民政局殡葬事业管理处副处长韩勇表示,骨灰撒海服务规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每年200余人次,发展到如今的近4000人次。他们还将不断努力提升海葬服务质量,更好地保障群众“逝有所安”的基本需求。

韩勇详细介绍说:“从船只场景的精心布置,到服务的周到礼仪,再到后期的祭奠安排,我们都进行了全面的考虑。今年我们还专程在4月4日搞一场海上公祭活动,就是为了让参加海葬的家属能够满足祭扫需求。我们在服务总站也建了一个小型的海葬纪念广场,这样海葬的家属就有了专门祭奠的地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命回归自然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早在2016年2月,民政部等9部门就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惠民殡葬奖补政策,将绿色生态殡葬纳入奖补范围,并适时提高奖补标准。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志伟介绍,北京对骨灰撒海每例补贴4000元,并且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专门设有海葬、自然葬办公室,市民可以到那儿申请报名。

杨志伟介绍道:“本市骨灰海葬自1994年启动,截至目前,共安葬逝者近4万名,服务随行家属10余万人次。特别是近十年,公众对骨灰海葬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不断提升,骨灰海葬量已经达到年火化量的4%。”

随着惠民殡葬政策的深入实施,骨灰海葬这种由财政经费补贴、服务全程免费、不保留任何骨灰的公益普惠生态安葬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有效减轻了群众的丧葬负担,顺应了群众多样化的安葬需求,也有力推动了殡葬移风易俗。河北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殷玉倩介绍,自愿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

殷玉倩说道:“河北的海葬从1997年到现在,全省有9000多名逝者的骨灰已经全部安眠在大海了。我们一直在搞节地生态安葬试点单位建设,全省去年已验收了30个节地生态安葬试点,我们想用试点作为典型,然后在全省推广,慢慢普及节地生态安葬。”

今年是京津冀三地共同组织海葬活动的第六个年头,三地民政部门表示,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殡葬领域合作,携手打造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刘涛表示,要优化生态安葬服务,鼓励各地结合现代科技,探索更多创新的节地生态葬式葬法,推行集体公祭活动,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刘涛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实施意见,采取激励奖补措施,加大建设力度。许多地方提高了海葬补贴标准,优化了海葬服务流程,体现了人文关怀,吸引了更多群众选择海葬。”

本文介绍了2025年京津冀海葬启航活动,阐述了海葬作为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的发展情况。京津冀三地海葬历史悠久且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完善服务、出台惠民政策等措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群众参与。未来三地将深化合作,各地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海葬这一生态安葬方式有望得到更广泛的推广,推动殡葬行业的绿色发展和移风易俗。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9869.html

(0)
宫古千凡宫古千凡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