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敲响警钟,企业应克制智能驾驶营销狂欢,从小米SU7事故看智能驾驶推广的科学性

本文围绕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事故起火致3人遇难这一事件展开,详细介绍了事故发生后小米集团股价的变动情况,调查了小米SU7所搭载电池的相关信息,同时深入探讨了该事故引发的对智能驾驶技术应用的全民关注,分析了当前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阶段、消费者认知以及企业营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呼吁重新审视智能驾驶的推广科学性。

小米SU7事故敲响警钟,企业应克制智能驾驶营销狂欢,从小米SU7事故看智能驾驶推广的科学性

近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车辆起火,导致车上3人不幸遇难。这起悲剧性的事件迅速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4月2日,小米集团(1810.HK)在股市的表现受到了这起事故的明显影响。开盘后,小米集团股价继续走低,一度下挫逾4%,领跌蓝筹股。不过,截至午盘,小米集团股价探底回升,跌幅收窄至0.86%,股价报46.1港元,成交额超173亿港元。

小米SU7事故敲响警钟,企业应克制智能驾驶营销狂欢,从小米SU7事故看智能驾驶推广的科学性

事故发生后,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澎湃新闻记者展开了调查。记者首先致电小米汽车官网客服热线,询问小米SU7搭载的是什么厂家生产的电池。客服人员给出了详细的答复,小米SU7分为标准版、Pro版以及Max版。其中,标准版搭载的是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并且是两种电池混装,随机安装,车主在购车时不能选择。而Pro版以及Max版仅搭载宁德时代生产的电池。

随后,记者又致电弗迪电池官网上查询到的公开电话,也就是比亚迪客服中心热线。当记者询问涉事车辆搭载的是否为弗迪电池时,客服人员表示:“不是业务部门是查不到此类信息的”。比亚迪客服人员还称,相关问题需咨询电池厂的工作人员,但电池厂家并不对外联系,他们会帮忙反馈问题并让记者等待后续回电。

同日早些时候,有投资者向宁德时代提问:3月29日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汽车是不是用的公司的电池?宁德时代明确回复:不是我们的电池。

此次事故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狂飙的智能驾驶。3月29日晚,在安徽池州G0321德上高速发生了小米SU7碰撞起火事故,导致三人死亡。4月1日,小米公司及其创始人雷军均对这起事件做出了回应。然而,由于目前案件仍在调查过程中,事故原因和最后的责任归属尚不明确。但这起事故所引发的关于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问题,再一次引发了全民的高度关注。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不断加速,智能驾驶被视为是最具有希望的应用场景之一。从特斯拉的FSD(Full Self – Driving)到国内车企在不断推动的“智驾平权”,试图让7万元的车也能装配上智能驾驶系统。从一些车企的激进的表达和行动来看,智能驾驶技术仿佛已经到了成熟应用的阶段。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小米SU7本次事故中,小米随后披露的事故发生前的车辆使用情况来看,驾驶员在很早就把驾驶主动权交给了智驾系统,在系统识别到风险之后再提醒驾驶员来进行接管,在高速状态下,一切已经不可挽回。

从驾驶员在操作上对智能驾驶系统的信赖来看,目前许多消费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了解智能驾驶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实际上,当前全球智能驾驶技术最顶尖的水平,大致也就处于自动辅助驾驶L3到自动驾驶L4之间,目前基本上没有能够真正意义上达到L4级自动驾驶的车辆。这意味着在现实驾驶操作中,即便是处于辅助驾驶阶段,驾驶员必须随时准备好在必要时接管车辆。

但回过头看,如果不是对于智能驾驶技术有了解的专业人士,从目前车企的宣传上,已经无法判断智能驾驶的技术到底发展到哪一个地步。小米SU7更是主打一个潮流、智能的产品定位,对于安全性的表达更多是在说明书中而不是宣传广告上。尽管车企可以以明确强调智驾系统不能离开驾驶员的说明书而免去一定责任,但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他们眼里只有潮流和科技的“人设”,对于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认知,其实是缺乏一个明确概念的。

因此,从小米SU7事故开始,我们是时候重新审视智能驾驶平权和当前大规模推广的科学性了。一项仍然处于测试状态中的技术,却在汽车行业的突飞猛进中被包装成为美丽的新衣,这不仅是对用户本身的不负责,其实同样是对公共安全的不负责任。

过去几年来,智能网联汽车狂飙突进,除了与新能源的能源革命有关系,智能系统的落地也是驱动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原因。我们不能否认,科技的进步确实正在帮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便捷,但前提是一项经过了安全验证和大规模盲测的、对人和公共安全有基本保障的技术。

站在今天来看,智能驾驶依然还会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技术和产业的演进同样需要监管和基本自律的在线,一个真正负责任的企业,应当对行业的新技术狂热保持一定的警惕,而不是去参与甚至主导这场超出技术能力本身的营销狂欢。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正在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也正因此,企业对于技术发展阶段、落地可行性的认知其实比绝大多数人都要清晰。这种时刻,能不能在营销时回到企业和产品的基本面,而不是完全以流量和销量为导向,最为考验企业的克制和定力。

科技创新,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到以人为本。只有真正把人的安全和需求作为最核心导向的产品和公司,才能在智能驾驶这条道路上行稳致远。

本文通过小米SU7事故这一事件,详细介绍了事故相关情况,包括小米集团股价变动、车辆电池信息等,同时深入分析了该事故引发的对智能驾驶技术应用的思考。指出当前智能驾驶技术尚未成熟,消费者认知不足,企业营销存在问题,呼吁重新审视智能驾驶推广的科学性,强调企业应保持克制,科技创新要以人为本,保障人的安全和需求。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0555.html

(0)
宫古千凡宫古千凡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