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关工委所获荣誉,详细介绍了该校聚焦解决工作热点难点问题而积极探索完善的“116”工作机制,包括健全组织机制、完善保障制度、实施六个“融入”工作体系等内容,最后提及学校未来的工作方向。
近年来,西南政法大学在关心下一代工作方面成果斐然。学校关工委先后3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先进集体这一殊荣,22人被中国关工委、教育部关工委、重庆市关工委、市教委关工委等部门授予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更有2人获重庆市“终身成就奖”。面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西南政法大学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并完善了“116”工作机制。
西南政法大学关工委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先进集体。西南政法大学供图
健全一套组织机制,确保学校关工委工作“有人管”
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学校关工委采用“双主任制”,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担任主任。同时,设常务副主任2名,分别由1名在职和1名退休校级领导担任,实行“双常务副主任制”,从领导层面为关工委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健全办事机构。关工委下设秘书处作为办事机构,实行“双秘书长制”。其中1名秘书长由离退休教职工党委书记兼任,另1名由退休老同志担任,保障办事机构的高效运转。
三是完善工作组织。学校构建了“六组一部一处”的组织架构,让关工委工作有了更清晰的分工和协作模式。
四是加强基层建设。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成立了16个二级关工委,实现基层全覆盖,且做到了有人分管、有人负责、有人推动、有人执行,使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基层环节。
完善一套保障制度,确保关工委工作“有条件”
一是落实学习制度。学校及时传达学习中央、重庆市委以及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精神,并且学校的重要会议都会邀请关工委的同志参加,让关工委成员及时了解最新政策和工作要求。
二是出台贯彻文件。学校制定了《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关工委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
三是抓实专题研究。学校党委每年至少听取1次关工委工作的专题汇报,校关工委每年至少召开2 – 4次会议开展工作研究,确保工作不断优化和改进。
开学第一课(资料图)。西南政法大学供图
四是完善工作制度。学校建立完善了内部工作流程、专兼职人员工作考核和补贴制度,使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五是落实各类保障。学校将关工委工作经费纳入学校预算,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设备,为关工委开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实施六个“融入”工作体系,确保关工委工作“有事干”
一是融入学校思政工作体系。关工委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其工作成果荣获多项荣誉,并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在思政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助力“青马工程”,推出一批学生思想理论研究新成果,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优秀创新案例,青马工程工作室还被命名为重庆市首批“五老”工作室。
三是融入学校育人工作体系。通过征文、演讲、微视频比赛等形式开展“读懂中国”和“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每年吸引2000余名学生参与,校关工委也因此获“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读懂中国”赛前培训会(资料图)。西南政法大学供图
四是融入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组织成立“五老”心理健康辅导团队,近两年接待学生335人次。同时,与万盛经开区开展校地合作,探索困境儿童关爱新模式。
五是融入学校科研工作体系。主办《思想与法治教育研究》集刊,为学生和青年教师发表理论研究成果提供平台,目前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连续出版七辑300余万字。
六是融入学校品牌创建体系。鼓励和支持二级关工委开展“一院一特”和“一院一品”品牌创建活动。2024年民商法学院关工委“5 ”特色工作法被教育部关工委《心系下一代》刊发,并获评重庆市高校二级学院“五好基层关工委”。
展望未来,西南政法大学将在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大力推进品牌创建,为推动重庆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西政智慧和力量。
本文介绍了西南政法大学关工委取得的诸多荣誉,详细阐述了其探索完善的“116”工作机制,包括健全组织机制、完善保障制度、实施六个“融入”工作体系等内容。该机制的实施为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学校将继续创新发展,为重庆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贡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