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油棕种质资源收集、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介绍了油棕在全球植物油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我国棕榈油依赖进口的现状,强调了加快油棕产业开发的迫切性,还提及我国已具备发展油棕产业的条件和技术基础,以及专家提出的油棕北移计划。
近日,一则有关油棕产业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记者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了解到,该院建成了总面积达740亩的国家级种质圃。在这个种质圃中,精心收集了426份油棕种质资源。科研人员们还通过不懈努力,选育出了5个耐寒优质高产品种,其中2个品种更是获得了植物新品种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热油2号”和“热油40号”这两个品种。它们不仅品质优良,而且产量颇高。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2%,亩产能够达到200公斤以上。
油棕,有着“世界油王”的美誉,它与椰子、油茶、油橄榄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作物。油棕果实榨取的棕榈油,在全球植物油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占全球主要植物油总产量的38.3%。棕榈油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涉及餐饮、食品制造、油脂化工,甚至在军事领域也有应用。
然而,我国虽然是全球第三大棕榈油消费国和第二大棕榈油进口国,但棕榈油却全部依赖进口。据统计,我国年均进口棕榈油超600万吨,占我国主要植物油进口总量的55.4%。
在日前举行的“油棕北移计划战略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深入分析了我国食用油市场的现状。他们指出,我国面对食用油需求不断增长、供给短缺以及耕地资源有限的难题,亟须创新思路,拓宽油料来源。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国食用油的自给率,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增强在食用油市场的主动性和自主权。因此,加快油棕产业开发显得十分迫切。
中国热科院椰子所党委书记朱安红表示,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规模化发展油棕产业的现实条件与科技基础。回顾我国油棕产业的发展历程,曾两次受挫,而核心问题就在于缺乏科技支撑。自1998年以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就一直专注于我国油棕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在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种苗生产、抗逆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控及棕榈油加工技术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且,这些先进技术还输出到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热带国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等专家提出了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策略。他们建议采取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由小到大、逐步北移的策略,实施我国热带北缘地区(北纬18°至25°)油棕规模化种植生产计划,也就是油棕北移计划。通过这个计划,有望实现油棕规模化成功种植,让大面积单产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而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
本文介绍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油棕种质资源和品种选育上的成果,阐述了油棕的重要性和我国棕榈油依赖进口的现状,强调了加快油棕产业开发的紧迫性。我国已具备发展油棕产业的条件和技术基础,专家提出的油棕北移计划若能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