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正处于发展的关键节点,与最大竞争对手台积电拟成立芯片制造合资企业的相关情况,包括协议内容、背后推动因素、英特尔面临的危机、协议可能面临的阻力以及双方高层态度等。
在当今科技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英特尔正站在历史的重要十字路口,其未来走向备受瞩目。据两位深度参与谈判的知情人士透露,英特尔和它在芯片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台积电已经达成了初步协议,双方将携手成立一家芯片制造合资企业,该合资企业将负责运营英特尔旗下的部分晶圆厂。
倘若这项协议能够顺利成行,台积电将持有合资公司20%的股份。而英特尔则会以其现有的部分代工厂作为资产注入到合资公司中,剩余的大部分股份将由英特尔以及其他美国半导体公司持有。根据此前的相关报道,这些美国半导体公司可能包括英伟达、AMD和博通等行业巨头。
值得一提的是,台积电并非通过投入资金的方式入股,而是采取“技术入股”的形式。具体而言,台积电会将其部分先进的芯片制造方法分享出来,并对英特尔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练使用这些方法,以此来获得相应的股权。
实际上,这项协议的推动并非主要基于市场逻辑。其背后的主要推动者是特朗普政府,该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试图挽救英特尔。从谈判的开始到现在,美国白宫及美国商务部的官员都深度参与其中,他们不断敦促台积电和英特尔达成协议,希望通过此举解决英特尔面临的长期危机,重新提振这家曾经在美国科技界辉煌一时的巨头企业。
英特尔曾经是“设计 + 制造”垂直整合模式的典型代表,这与台积电的“纯制造”战略有着显著的不同。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摩尔定律逐渐趋近极限,芯片制造变得越来越复杂,成本也日益高昂。在这样的情况下,英特尔未能及时跟上先进制程的发展步伐,尤其是在10纳米和7纳米工艺的研发上多次出现延期的情况。这使得原本依赖英特尔制造能力的客户纷纷转而投向台积电等竞争对手的怀抱。
在过去的一年里,英特尔遭遇了其历史上最为严峻的财务危机。自1986年以来,英特尔首次出现亏损,净亏损金额高达188亿美元,公司的股价也大幅缩水,这让英特尔的处境雪上加霜。
目前,关于此事的商议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尚未达成最终的协议。不过,这一潜在的合资协议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面临着诸多阻力。据了解,一些英特尔的高管对该协议持反对态度。他们主要担忧的是,英特尔和台积电采用的是不同的生产设备和材料,如果合资企业主要采用台积电的技术和生产模式,那么很有可能意味着英特尔“变相出售”其代工业务。
此外,一旦台积电进入英特尔的工厂参与运营,英特尔可能会面临大规模的裁员潮,其中包括大量半导体工程师岗位将被裁减。同时,公司还需要对现有的设备采购策略进行大幅修改,甚至可能需要出售此前投入巨额资金购入的高端设备。
上个月,具有深厚EDA背景的产业老兵陈立武接任英特尔CEO一职。陈立武在担任英特尔董事会成员时就曾主张出售公司的代工业务。如今他执掌公司,有可能促使英特尔内部对于合资模式持更加开放的态度。届时,台积电的魏哲家与英特尔的陈立武这两位华人科技领袖或许能够携手合作,共同书写科技行业的新篇章。
另一方面,由于先进节点技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台积电在这件事情上也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台积电董事刘镜清在3月19日明确表示,台积电董事会从未讨论过接手英特尔代工部门的事宜。
本文围绕英特尔与台积电拟成立芯片制造合资企业展开,阐述了协议的大致内容、背后的推动因素是特朗普政府为挽救英特尔。同时分析了英特尔面临的困境,包括技术研发滞后、财务危机等。还指出协议面临英特尔内部阻力以及台积电的谨慎态度。整体来看,英特尔与台积电的合资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