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在GTC 2025大会上正式发布面向工作站和服务器的RTX PRO系列Blackwell专业卡的相关情况,包括旗舰级产品的核心参数、显存配置,发布的不同版本产品类型,以及各型号的性能、散热等方面的特点。
在3月19日举行的GTC 2025大会上,英伟达正式对外发布了面向工作站和服务器的RTX PRO系列Blackwell专业卡,这一消息无疑在科技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其中,旗舰级的RTX PRO 6000系列展现出了强大的性能实力。它拥有24,064个CUDA核心、752个Tensor核心以及188个RT核心。并且,RTX PRO 6000全系均配备了96GB GDDR7显存,还支持ECC校验,具备512 bit显存位宽。这一设计意味着GPU板正反两面都使用了3GB GDDR7显存模块,为数据处理和运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英伟达在此次大会上共发布了12款同架构产品,这些产品涵盖了多种不同的设计版本。有采用双风扇设计(最高600W TDP)的工作站版,这种设计能够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有效控制散热问题;还有涡轮鼓风式设计的集群工作站版,适合大规模的集群运算需求;另外还有服务器专用版,满足服务器高效稳定运行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Max – Q型号沿用了英伟达曾用于高效能移动版GPU的命名,其目标是实现RTX 6000系列最佳能效表现,TDP仅为300W,是工作站/服务器版的一半。而服务器版采用无风扇被动散热设计,形态与Tesla系列相似,主要面向第三方服务器配置进行销售。具体产品罗列如下:
数据中心
-
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服务器版
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服务器版
-
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工作站版
-
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 Max – Q工作站版
-
NVIDIA RTX PRO 5000 Blackwell
-
NVIDIA RTX PRO 4500 Blackwell
-
NVIDIA RTX PRO 4000 Blackwell
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工作站版
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 Max – Q工作站版
NVIDIA RTX PRO 5000 Blackwell
NVIDIA RTX PRO 4500 Blackwell
NVIDIA RTX PRO 4000 Blackwell
-
NVIDIA RTX PRO 5000 Blackwell
-
NVIDIA RTX PRO 4000 Blackwell
-
NVIDIA RTX PRO 3000 Blackwell
-
NVIDIA RTX PRO 2000 Blackwell
-
NVIDIA RTX PRO 1000 Blackwell
-
NVIDIA RTX PRO 500 Blackwell
NVIDIA RTX PRO 5000 Blackwell
NVIDIA RTX PRO 4000 Blackwell
NVIDIA RTX PRO 3000 Blackwell
NVIDIA RTX PRO 2000 Blackwell
NVIDIA RTX PRO 1000 Blackwell
NVIDIA RTX PRO 500 Blackwell
从官方数据来看,RTX 6000工作站版/服务器版单精度计算性能达到了125 TFLOPS,核心加速频率为2.6GHz,而Max – Q版则为2.5GHz。全系均搭载28Gbps GDDR7显存,与RTX 5090相同,并且支持ECC校验。
RTX PRO 5000搭载GB202 GPU,拥有14,080个CUDA核心,这一数量与前代RTX 5880 ADA持平,配备48GB显存,显存位宽为384 bit,TDP为300W。
4500与4000则基于GB203 GPU。其中,4500拥有10,496个CUDA核心与32GB显存,显存位宽为256 bit,TDP为200W;4000为8,960核心与24GB显存,显存位宽为192 bit,TDP为140W。
在散热设计方面,全系型号均配备DisplayPort 2.1b接口。不过,仅RTX 6000采用双循环风道散热设计,其余型号维持标准涡轮散热方案,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和散热需求。
英伟达在GTC 2025大会发布RTX PRO系列Blackwell专业卡,介绍了旗舰级RTX PRO 6000系列的核心参数和显存配置,列举了发布的12款同架构不同版本产品,还说明了各型号的性能表现如计算性能、核心频率等,以及散热设计特点,为关注专业显卡的用户提供了全面的产品信息。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