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部分省份民政干部围绕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展开的讨论,深入剖析了行政区划在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传承保护的路径以及宣传创新的方法。
凝结集体记忆,厚植家国情怀——民政干部共话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之道
山河为卷,疆域成书。中国行政区划历经千年的嬗变,它不仅是丈量家国经纬的治理标尺,更是书写文明谱系的传世长卷。每一道政区界线的微妙变化,都如同文化火种般沉淀在历史长河中;每一处地名的更迭,都深深烙印着家国叙事的独特印记。
那么,如何传承保护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呢?部分省份的民政干部围绕这一话题,积极探讨构建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话语体系的实现路径。
行政区划里的山河叙事照应现实
行政区划并非仅仅是地理坐标的简单勾勒,它更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千年的演变过程中,行政区划既见证了疆域统合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也承载着民族交融的集体记忆。
四川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晓玲介绍道,无论是《尚书·禹贡》划分的“九州”,还是《逸周书·职方解》划分的“九州”,亦或是《尚书·舜典》记载的“肇十有二州”,这些都是先人在“大一统”政治理想下精心设计的服务国家统一的政区制度。这些制度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疆域辽阔的国家”观念的有力支撑。“因此,梳理政区演变脉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启迪‘何方家国’的深层情怀,凝聚各族人民‘大一统’共识。就四川而言,传承保护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能够更好地为新时代四川战略腹地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民族地区治理等提供宝贵的历史智慧。”张晓玲强调。
▲第31届库木勒节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少数民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翩翩起舞。(图片来源:黑龙江日报 )
甘肃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卢隽认为,行政区划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制度载体。秦郡县制打破了分封壁垒,唐“道—州—县”三级制渗透礼法赋税、实现了文化整合,元行省制以“犬牙相契”促进了民族交融等。这些制度创新充分证明了行政区划既是中华文明“大一统”理念的地理投影,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长的肥沃土壤,其演变历史映射着中华民族从疆域统合到文明认同的深层建构过程。
沿革变迁中的文明年轮解读历史
文明的年轮在政区沿革中悄然生长,每一道岁月的刻痕都沉淀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
“行政区划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福建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丽华感慨地说。她认为,对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进行传承保护,既是对过往历史积淀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担当。推动建立行政区划历史文化标识体系,凝结集体记忆,不但有助于当下文旅经济发展、文化产品创作,还有助于以文化韧性抵御全球化冲击、促进文明互鉴,实现历史与未来的贯通。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学宫。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林森建议,推动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贯通古今的行政区划历史数据库,系统梳理中华文明演进的地理节点,将重大历史事件、文化遗址及建制变迁映射为“时间轴”与“地图集”,直观呈现文明的空间逻辑。同时,聚焦地名、治所、辖区等元素,深入挖掘边疆区划中国家治理的历史印记,将行政建制细节转化为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感知的文化符号,实现历史遗产从静态考据到动态传播的跨越。
传承保护中的守正创新唤起共鸣
如何宣传好、保护好、传承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呢?多位民政干部建议,在守正中创新,引发历史文化与现代传播的共鸣。
北京市民政局区划管理处处长马金认为,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主题宣传要接地气、找节点,从微观切口讲述历史文化故事。此外,在主题宣传中要始终贯穿“大历史观”,反映行政区划以稳为主的精神内核。
江苏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张成标建议,在传播过程中,既要善用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吸引年轻群体,也要警惕过度商业化对文化本真的侵蚀。“可以鼓励本地居民以口述史、非遗传承的方式参与传播,将地域特色有机纳入国家统一叙事之中,激发文化认同与创新活力。”张成标说。
近年来,山东全面启动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山东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张子龙建议,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宣传要注重包容性,突破地域局限,统筹黄河、长城等沿线省份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协同省份力量,广泛征集多元历史文化素材,打造规模化、主题化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宣传矩阵,使历史叙事既有学术深度又焕发时代活力。
▲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图片来源:齐鲁网)
本文围绕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展开,民政干部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行政区划在文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包括其承载的集体记忆和家国情怀。同时,提出了传承保护的多种路径,如构建话语体系、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宣传方式等,旨在让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凝聚民族共识,促进文明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9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