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展开,详细阐述了其出台背景、重点任务、坚持的导向以及突出的特点,强调该意见对规范涉企收费、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这一《指导意见》秉持问题导向,采取防治并举、标本兼治的策略,标志着我国涉企收费监管工作迈入了更为规范化的全新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涉企收费监管工作。近年来,国家持续大力整治涉企违规收费现象,整体而言,涉企收费秩序得到了显著改善,收费项目逐步减少,收费行为也更加规范。然而,涉企违规收费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在一些领域和地区,违规收费行为仍时有发生。部分主体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或信息优势,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成本通过收费转嫁给企业;有的借助行政权力和影响力进行“搭车收费”;还有的利用市场优势地位设置不合理的收费项目或收取过高费用。这些行为不仅加重了企业的经营负担,还对良好的营商环境造成了破坏。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强涉企违规收费的源头治理、协同治理和长效治理,更好地稳定各类经营主体的预期、提升发展信心,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精心研究起草了《指导意见》,并在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正式印发实施。
《指导意见》着力于健全涉企收费监管制度,加大对违规收费的治理力度,强化防治、常治、惩治和根治,提出了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要求各部门、各省份都要建立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实现目录清单的全覆盖,明确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
二是完善涉企收费政策评估审核工作机制,对新出台的涉企收费政策进行严格的评估审核,同时对存量涉企收费政策开展专项整治,坚决取消违法违规的收费项目。
三是加强涉企收费政策的常态化宣传解读,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向企业推送相关收费政策,并为企业解疑释惑。
四是健全涉企收费跟踪监测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及时了解涉企收费政策的执行情况和企业的意见建议,推动解决企业关心的问题,同时探索通过开展价格、成本调查等方式,引导有关涉企收费主体合理合规收费。
五是健全涉企收费问题线索收集和处理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形成问题线索的闭环处理机制,综合运用市场、行业、信用监管等手段,加大对违规收费主体的惩戒力度。
六是加强相关领域的收费规范,针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经营自然垄断环节业务的企业等问题多发领域,进一步推动深化改革、清理违规事项、规范收费行为。
七是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快推动制定修订价格法、涉企收费违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及相关指南、社会团体会费管理等法律法规制度。
《指导意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有关方面反映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举措。例如,针对涉企收费政策数量多且分散、服务内容不清晰,导致企业查询难、维权难的问题,提出建立目录清单制度,做到“清单全覆盖”,明确收费项目对应的服务内容;健全问题线索收集和处理机制,实现问题线索的闭环处理,着力解决企业普遍反映的痛点、难点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杨娟表示:“一直以来,我国规范涉企收费工作治根治本的难度较大,监管效能和协同联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指导意见》从建立全链条长效监管体系、推进相关机制改革和法制建设,以及健全多部门多层级协同联合监管机制等方面实现了突破,为各部门和地方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提供了框架思路指导。
《指导意见》将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作为治理涉企违规收费的突破口,要求各部门、各省份都要建立相应的目录清单,明确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同时,要求清单必须包含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收费水平等基本信息,并做到及时更新、动态调整,让企业能够明明白白、一目了然。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处长黄进表示,涉企收费实现一张目录清单全覆盖,旨在公开透明地晒出收费项目,推动社会监督和收费主体的自我约束,避免乱收费和隐性收费现象的发生。各省级人民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尽快摸清涉企收费项目的底数,抓紧制定政府部门综合性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推动政策尽快落实落地。
中国企业联合会雇主工作部主任张文涛认为,涉企收费涉及的领域多、范围广,违规收费行为具有分散、广布、多发的特点。健全涉企收费问题线索收集和处理机制,是优化营商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的重要举措,为企业提供了一条制度化、体系化、稳定且畅通的渠道,能够保障企业的投诉得到有效回应,受到侵害的权益得到及时救济。同时,政府部门及时掌握企业的关切和诉求,有助于提升涉企收费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指导意见》构建了预防与惩治相协同的监管机制,不仅强调“治”,对已经发生的涉企违规收费问题进行坚决治理,对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的态度;而且强调“防”,充分体现了“治未病”的理念,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降低违规收费的滋生空间,从源头上、日常中预防涉企违规收费问题的发生。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一些涉企违规收费问题相对多发,从深层次看是一些行业体制机制问题。”《指导意见》突出标本兼治,综合运用市场监管、行业监管、信用监管等手段加大对违规收费主体的惩戒力度,着力“治标”;同时注重推动完善体制机制,铲除滋生涉企违规收费问题的土壤,实现长远“治本”。
据介绍,与以往相比,《指导意见》具有3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链条治理。《指导意见》的重点任务涵盖了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事前建立目录清单和完善评估审核,事中加强常态化宣传解读和跟踪监测,事后完善问题线索的收集和处理机制,形成了对涉企收费的全过程闭环监管。
二是源头治理。针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违规收费多发领域,通过规范行业管理、推进行业改革实现源头治理,同时推动完善涉企收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
三是协同治理。治理乱收费问题涉及的部门多、领域广,需要各部门协同发力才能取得实效。《指导意见》注重强化部门协同,明确责任分工,压实部门责任,形成监管合力。
从政策层面把住“第一道关口”,才能从根本上治理涉企违规收费问题。《指导意见》提出,要完善涉企收费政策评估审核工作机制。对于增量收费政策,出台前必须进行严格论证,确有必要出台的,按规定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合法性审核、公平竞争审查等,加强对其合法性、公平性、社会预期影响等方面的评估审核。对于存量收费政策,部署开展专项整治,对没有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越权设立的涉企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对擅自提高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振霞认为,《指导意见》的出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是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涉企收费改革实现从“减负治标”向“制度治本”的转变。
本文围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展开,阐述了其出台背景是为解决涉企违规收费的复杂反复问题。该意见提出7方面重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给出举措,将健全目录清单制度作为突破口。同时,构建预防与惩治协同的监管机制,突出标本兼治,具有全链条、源头、协同治理的特点,是涉企收费改革从“减负治标”向“制度治本”转变的重要标志,对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2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