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匠人心系古籍,四十载修复焕新生

四川古籍修复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袁东珏的故事。她从事古籍修复工作40年,用自己的双手让众多受损古籍重获新生,不仅在修复工作上成果斐然,还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展现了她对古籍修复事业的热爱与坚守。

在四川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老人——袁东珏。瞧,画面中是宋豪新为我们捕捉到的珍贵瞬间,袁东珏正手把手教导徒弟。

八旬匠人心系古籍,四十载修复焕新生

此时,袁东珏从压平机中取出自己精心制作的复原样本,小心翼翼地拿到修复桌上放好。她轻轻翻开其中一页,眼神中满是温柔与专注,耐心地说道:“你看,这就是‘蝴蝶镶’。这种独特的装帧形式能够在一页内完整呈现一整幅图,很好地保证了看图的完整性。”

在柔和的灯光映照下,那书页光滑平整,若不是纸张略微泛黄,很难让人察觉到它所经历的漫长岁月。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袁东珏那看似普通却又充满魔力的双手。

袁东珏可是四川古籍修复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2024年还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明代收藏大家周嘉胄在《装潢志》里曾用“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来记述古籍修复师,用在袁东珏身上再合适不过。她的“补天之手”,小巧、白皙,握上去还带着温暖,可仔细一看,手掌和手指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裂纹。

“干我们这行久了都这样。修复古籍的时候经常要碰水,而且还不能经常擦护手霜,因为护手霜里含有的化学成分会对古籍造成伤害。”这位已经在古籍修复岗位上坚守了40年的老太太,一边搓着手,一边笑着解释道。

虽然年近八旬,但袁东珏身姿依旧挺拔。即便只是身着一件蓝色工作服,也丝毫掩盖不住她身上那股热情与活力。

袁东珏爱美,也喜欢活动,但这与她“静心静气”地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一点也不冲突。只要一谈到古籍修复,她的言语中就会频繁出现“很喜欢”“不枯燥”“很有趣”这些词。40年的时光,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哪怕双手变得粗糙,哪怕要长久地坐在“冷板凳”上,她也无怨无悔。

袁东珏与古籍修复的缘分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个时候,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古籍修复工作已经停滞多年,亟待重新开展。1983年,在四川省图书馆从事图书修补工作的袁东珏,被推荐参加了古籍修复培训班。

“回来后我就想,我一定要干这个。”经过一年系统的学习,袁东珏彻底爱上了古籍修复这项工作。1984年,培训结束后,她便开始筹备四川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当时,她不仅带回了很多实用的东西,像染纸的植物原料、修复用纸等,还不辞辛劳地天南海北去搜罗各种工具和材料。那台压平机,就是她托人从南京买来的;还有古籍修复中心至今仍在使用的几张修复桌,也是她当时从上海图书馆抄来图纸,找人现做的。

在袁东珏的不懈努力下,古籍修复室基本成型,有了成体系、成套的工具材料,也建立起了标准化、规范化的修复工作流程。接下来的整整18年里,她独自一人扛起了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

无论是最初一个人、一间室坚守18年,还是后来放弃退休生活接受返聘,袁东珏始终秉持着匠心,坚守着初心,用她的妙手缀补着时光的碎片,让一部部受损的古籍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据统计,她修复的各类珍贵古籍及书画、图档资料多达355种、4088册,总量超55000叶,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有25种、190册、7350叶。

经由袁东珏修复的古籍中,不乏四川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像《洪武南藏》、宋刻本《茶经》、明抄本《诸症辨疑》、明刻版《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等珍本、孤本、善本。她常说,不管是珍贵善本,还是家谱、书信、地契等普通残卷,都应该一视同仁,“只要修好,都有成就感。”

袁东珏的成就感,还来源于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截至目前,她已经正式收徒38人,并通过各类授课形式教授学生达千余人次。“他们都很好学,各方面做得很好。”谈起自己的弟子,袁东珏眉开眼笑。她身边的两位徒弟,罗涵亓、吴石玉,如今已经成为四川省古籍修复的中坚力量。

“像纸张纤维检测仪这样的新设备,师父正在积极学习和使用。传统技艺她也没放下,清代宫廷的装帧形式‘蝴蝶镶’就是她现在的研究内容。”罗涵亓说道。

如今,袁东珏依然对古籍修复满怀热情。有句话她常常挂在嘴边:“和古籍打交道,我觉得自己很年轻!”

四川古籍修复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袁东珏40年如一日投身古籍修复事业的故事。她从筹备修复室开始,独自坚守多年,修复了大量珍贵古籍,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她不仅在传统技艺上不断钻研,还积极学习新设备。袁东珏用热爱与坚守诠释了对古籍修复事业的执着,让古老的典籍在她的妙手下重获新生。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29.html

(0)
六合柯慧六合柯慧
上一篇 2025年3月1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