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讲述了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鲁西南战役中的郓城攻坚战,从战役背景、围城策略、破城部署到巷战歼敌等方面,展现了这场战役的全过程,以及其在战略反攻中的重要意义。
张凤海
解放战争的历史长河中,鲁西南战役无疑是战略大反攻的关键起点。而鲁西南战役里的首战——郓城攻坚战,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战首胜之战。在1947年6月30日至7月8日这段紧张而激烈的日子里,刘伯承、邓小平亲自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以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战略智慧,强渡黄河。他们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对郓城守敌的合围、分割和围歼。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我军以伤亡1928人的代价,创造了歼敌1万余人的辉煌战绩,还俘虏了中将副师长以下人员8558人,同时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兵贵神速,快速接敌围城
1947年夏天,中共中央敏锐地根据战争形势,果断做出了转入全国性战略反攻的重大决策,并将中原大别山地区确定为主要突击方向。6月30日夜晚,遵照中央指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以鲁西南战役正式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大幕。郓城在当时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国民党黄河防线的中枢,防御体系十分严密。驻守在这里的是国民党整编第55师,该师中将师长曹福林作战风格谨慎,尤其擅长守城。而围攻郓城的部队则是由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和晋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第1纵队作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向来以善于攻城而闻名。因此,这场郓城攻坚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会是一场不平凡的攻防大战。
6月30日夜里,第1纵队主力分成2个梯队,分别从张堂、魏山两地强渡黄河。渡河之后,他们迅速展开行动,分割围歼敌第55师第74旅、第29旅的守军。第1纵队选择在汛期强渡黄河,而且如此迅速地完成围城,这完全出乎了守敌的意料。敌军慌忙之中收缩兵力于郓城,开始加修防御工事、增筑堡垒据点,妄图依托坚固的城防体系固守待援。攻城部队在渡河后,迅速向预定的部署点位穿插。到7月2日,第1纵队已经成功完成了外阻援兵、内困守敌的有利战场布势。
当大军兵临城下,第1纵队的官兵们根据攻城作战的特点,迅速采取了战术近迫作业。他们利用3昼夜的时间,在冲击出发阵地挖筑起了环城堑壕和14条通向冲击出发阵地的纵向交通壕。这些交通壕和堑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官兵们可以隐蔽而突然地接近敌人,火力队也能够靠近城墙50至100米进行直瞄射击。攻城战斗打响后,官兵们利用交通壕与射击掩壕进行隐蔽机动,迅速抵近城垣前沿,靠近外壕发起冲击。由于射击和冲击距离的缩短,人员伤亡明显减少,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攻击的突然性,让守城敌军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和不利的局面。
重点用兵,优势兵力破城
郓城的城墙宽厚坚固,防御体系极为严密。它有一道高7米、宽3米的环形砖墙,城下还有一条3至5米宽、2至3米深的护城壕。城内更是收缩集中了敌第55师的重兵。攻城部队针对这些情况,精心制定了攻城部署:采取重点多方向突击的策略,在主要突击方向集中优势兵力兵器进行破城。为了避免敌机的突袭,保证攻城战斗能够速战速决,杨勇司令员果断决定发挥我军近战夜战的特点,将总攻时间定在了7月7日黄昏。
攻城命令下达后,部队分别从南、北、西和西北等重要方向同时发起攻击。这一战术让守城敌军一开始就处于兵力火力分散、疲于应对的被动局面。攻城部队在发起多点攻击的同时,将主攻方向确定在南门和西门南侧,而守城敌军也把这两个方向作为重点防御方向,部署了重兵固守。负责进攻南门的第20旅连续发动猛烈攻击,成功吸引、牵制了守城敌军的兵力和火力。这样一来,负责攻击西门的第1旅压力明显减轻,他们找准时机,出其不意地从敌军的薄弱处一举突破,并迅速向纵深发展进攻。与此同时,其他各部也都选择了合适的入口突入城中。
在运用重兵多点攻击的同时,攻城官兵们还十分注重重火力火器的运用。战前,第1纵队首长具体明确了炮兵的区分、编组和部署,精心设计了炮兵的射击任务和协同动作。担任主攻任务的各旅将配属炮兵和所属炮兵联合为一体,形成了威力更猛烈的炮兵集群。同时,将轻重机枪等重火器进行编组,配合步兵的攻击行动。7日19时,攻城战斗的炮火准备正式开始。我军的重火力迅速发挥威力,配以步兵的连续爆破,成功开辟了通路。第1旅攻击方向原本陡直的外壕被炸成了一处可供步兵通过的斜坡,西门以南200米附近的城墙也被打开了一个大缺口,部分攻城部队顺利破城而入。破城后,炮兵、机枪等重火力持续向纵深延伸射击,压制了守军的炮火和残存火力,有力地配合了攻城步兵的进攻。可以说,步炮协同是这场攻城战斗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创新战法,巷战歼敌控城
就在第20旅、第1旅成功夺关入城的时候,其他部队也选择了合适的入口攻入城中。破城之后,攻城部队迅速占领并巩固突破口,然后向城内展开进攻。一时间,战场出现了突破口反复争夺、攻守互为变换、敌我犬牙交错的复杂态势。面对敌军凭借主要街道、高层建筑进行的兵力火力防御和顽固抗阻,攻城部队按照纵队的命令,大胆创新战法,采用了“梯次夺控、近战攻击、穿插割裂、连续突击、前后夹击”的巷战战法体系,迅速向敌军阵地纵深穿插,割裂、歼灭敌人。
纵深梯次攻击。部队在攻城、突击的过程中,及时投入后续力量,形成连续攻击。7日21时,第20旅第58团突击营突击南门时受阻,伤亡较大,突破口未能巩固。该团第3营、第62团先后接替攻击。22时55分,在第1旅和第1团第2营突入城内展开战斗之后,第7团也紧随第1团入城。当第2旅、第20旅攻击受阻时,纵队立即命令第1旅后续部队和第2旅部分部队由西门迅速突入进城,并命令入城部队分别接应第2旅、第20旅登城。
穿插割裂破敌。部队攻入城后,主力向敌两翼纵深猛插,小群多路分队则以打通墙壁、贯穿房舍、横越街道等穿插动作,迅速包围、分割城内顽抗的守军。第1旅和第1团入城后,第3营沿西大街南侧穿墙破壁,逐屋攻占,直向方庙北侧方向穿插。第1营则沿西大街北侧向东进攻,在十字街口附近击退了敌守军师部2个连的反冲击,与之形成对峙。该营从左右两侧向守军迂回攻击,迫使残敌退至师部大院,攻击部队随后对其形成合围并炸开院墙。第3连8班班长龚子美率领全班冲入敌师部大院,以白刃战夺控了其师指挥机关。
包抄夹击围歼。8日凌晨,第7团第3营向南门守军背后攻击,配合第20旅从正面发起突击。4时30分,南门被成功攻占,第20旅沿东南城区向东门进攻。拂晓时分,第1、第2旅主力逼近东门。此时,守备城东关的敌第86团腹背受敌,在强大的压力和攻势之下,全部缴械投降。早晨,城内敌军全部被歼灭,战斗宣告结束。敌军第55师中将师长曹福林丢下残部,换上便装,从事先挖好的地洞中弃城逃命,副师长理明亚化装潜逃后被俘。
战后,刘邓首长发来贺电称赞:创造了单独攻坚和歼敌2个旅的先例,取得了大反攻中第一个光荣和重大的胜利。这场郓城攻坚战,对于推动战略反攻的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城市进攻外围作战、城垣突破和纵深巷战的全过程,为后续的城市攻坚战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宝贵的借鉴。
本文围绕解放战争时期的郓城攻坚战展开,详细介绍了战役的背景、攻城的各个阶段及采用的战术,如快速接敌围城、重点用兵破城、创新战法巷战歼敌等。此役是战略反攻首战首胜,取得了辉煌战果,为后续作战提供了重要经验,推动了战略反攻进程。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