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者深入西安多个社区,围绕如何通过智慧管理实现一“网”通办以及提高基层服务“一老一小”等弱势群体水平展开采访,揭示了社区在服务延伸和困难群体帮扶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
在当今社会,如何借助智慧管理达成一“网”通办的高效政务服务模式,又怎样切实提高基层对“一老一小”等弱势群体的服务质量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期深入西安的多个社区进行了实地探访。
“网格”延伸了服务触角
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碑林区西一路街道兴乐社区西五路109号院多功能厅。这里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不断。81岁的李桂金老人与几位老友围坐在桌旁,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飞,正专注地进行剪纸创作。不一会儿,她就完成了一个精美的剪纸小样,赶忙拿着去请西安市非遗剪纸传承人雷俊点评。看着雷俊赞许的眼神,李桂金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老人体验社区健康服务(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一老一小”问题,关乎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是重要的民生议题。如今,在社区精心打造的“邻里荟”里,老人们可以享受到一站式的体检、理疗、针灸等贴心健康服务。老人们躺在理疗床上,脸上露出放松的神情,感受着专业护理带来的舒适。而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孩子在这里能得到科学的照护,社区里充满了孩子们欢快的笑声。社区助餐点每天都会精心准备营养丰富的餐食,满足居民的饮食需求。文娱活动室里,合唱队悠扬的歌声、舞蹈课欢快的节奏,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真正实现了优质普惠公共服务的就近可及。
过去一年,西安市积极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社区的深度融合,将各类公共服务项目精准覆盖到每一个社区角落。这一举措让居民们不用远行,在家门口就能轻松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融救联助”让困难人群“看到更多光”
“年纪大了,找工作实在太难了。我们老两口带着儿子一起生活,经济压力特别大。多亏了社区给我介绍了保洁工作,这份工作离家近,让我们的生活负担减轻了不少。”居住在碑林区长安路街道西勘社区的胡先生满是感激地说道。
在西勘社区,像胡先生这样受益于“融救联助”服务体系的居民还有很多。居民晋先生也曾遭遇困境,儿子就业困难,自己又在工地意外摔伤,家庭陷入了艰难的境地。社区得知情况后,迅速伸出援手。一方面帮助晋先生的儿子掌握相关技能并顺利上岗,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社区积极联系医院,安排医生定期上门诊疗,解决了晋先生的治疗难题。在社区的帮助下,晋先生一家逐渐走出了困境,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西勘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洋介绍说:“我们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全面摸排走访工作,详细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在此基础上精心绘制了‘融救联助’服务体系运行架构图。同时,我们依托西安‘e救助’‘幸福家园’‘小红船直播间’等多个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切实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
所谓“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就是将17个政府部门的53项救助政策进行深度融合,为符合政策标准的困难群众提供坚实的兜底保障救助。同时,对于那些虽然未达到政策标准但生活确实面临困难的居民,或者已经享受政府救助但还有其他需求的居民,社区积极链接各类社会力量,提供灵活多样的救助帮扶措施。
碑林区民政局副局长鲁兴社表示:“我们认真梳理困难群众的需求清单,充分调动和统筹各方资源,精心制定详细的服务清单,全方位、有针对性地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全力兜住兜好民生底线。”
目前,碑林区已经建立了105个“融救联助”工作室,成功解决了群众急难问题600余项。鲁兴社还透露:“未来,我们将依托融救联助信息平台,实现服务的电子化管理和智能化匹配,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困难群众的救助帮扶工作中来。”
西安市的多个基层社区通过统筹抓好养老、托育、网格化管理、社会救助等各项工作,加速释放了智慧化治理的强大活力。这些社区将治理创新举措落实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积极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充分发挥群策群治的作用,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让“家门口的幸福”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照。
本文通过记者在西安多个社区的采访,展现了社区在服务“一老一小”和困难群体方面的创新实践。“网格”服务延伸了触角,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公共服务;“融救联助”体系为困难人群提供了有效帮扶。这些举措加速释放了智慧化治理活力,推动惠民政策落实,完善了基层治理,生动诠释了“家门口的幸福”。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