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提升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的先锋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守护应急沟通的坚实力量

本文聚焦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详细介绍了其成立背景、组织概况、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机制探索、专项调研、服务演练等多个方面,还阐述了未来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展示了该服务团在提升我国应急语言服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编者按

在2024年9月,由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精心研制的《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2024)》在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这部《报告》作为国内第二部语言服务专题皮书,一经推出,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天,我们为大家推送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徐欣路副秘书长所撰写的《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建设报告》。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提升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的先锋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守护应急沟通的坚实力量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建设报告

应急语言服务是一项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的语言文字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的要求。而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更是进一步明确部署,要“提升应急救援人员的多言多语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力量建设专业化应急语言服务队伍”“加大应急管理标准外文版供给”“拓展发布渠道和发布语种”。

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和应急管理部、国家民委、共青团中央等国家相关部门的悉心指导下,由全国29家高校、社会团体和企业联合发起的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于2022年4月28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成立一年多以来,服务团不仅拟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已然成为支撑我国应急语言服务能力提升的一支突出力量。

一、组织概况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是一个由志愿从事应急语言服务的相关机构和个人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公益联盟组织。其主要业务是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以及国家其他领域重要工作中亟待克服的语言障碍,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方言、手语、盲文、外国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的语言服务。

服务团的工作主要涵盖日常建设和应急处置两个方面。日常建设是指在非应急状态下为提升应急语言服务能力而开展的基础建设工作,主要包括调查研究、预案制定与完善、队伍建设、资源建设、技术研发、产品建设、规范标准建设、学科建设、社会宣传教育等。应急处置则是指在应急状态下针对具体事件和任务开展的语言服务工作。

服务团设有理事会作为议事机构,设有专家委员会作为专业咨询机构。服务团秘书处设在北京语言大学。截至2023年年底,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共有会员单位32家,其中高校26家,社会团体1家,企业5家。

服务团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精心编写了《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该行动计划于2022年10月由服务团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正式对外发布。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服务团团体会员基本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团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和质量水平将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按照“平时备急,急时不急”的工作总思路,面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国家其他重要领域的急需事项,有重点、有组织、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从而大幅度提升我国的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机制探索

应急语言服务工作贯穿突发公共事件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环节,并且需要多个部门、多种力量协同联动开展。因此,明确工作机制对于应急语言服务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对此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实行纵向统筹管理和横向属地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探索以省份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机制,不断加强网格内部与网格之间的工作协同和资源共享”“积极配合教育部、国家语委及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应急语言服务‘一案三制’建设,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为了探索应急语言服务“一案三制”建设,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会员单位防灾科技学院自2022年起承担服务团专项任务“突发事件应急语言服务应急预案研究及编制”,并扎实推进相关研究。课题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灾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志愿服务条例》等上位法律法规和预案,对应急语言服务的组织机构与职责、应急语言服务响应、应急语言服务保障措施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阶段性成果。

在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面,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会员单位南方科技大学自2023年起承担服务团专项任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语言服务需求和机制研究”。课题组将立足于历次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语言服务问题,探索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语言服务预案,构建以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为基本队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语言服务机制。

(二)专项调研

2023年,服务团开展了大量的专项调研工作。面向多语多灾欠发达地区,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于2023年4月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开展了应急语言服务需求和网格化管理机制专项调研。此次调研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牵头,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国家民委教育司共同指导,四川省教育厅、语委具体协调,甘孜州教育局、语委牵头组织州内各部门和有关市县配合参与调研。

调研主要采取座谈交流、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数据。调研组分别在州层面、市县层面(康定市、理塘县、新龙县、巴塘县、甘孜县、德格县、得荣县)开展了10多场座谈交流会,实地走访了当地部分中小学师生、村民群众和僧侣代表。这次调研大大加深了服务团对多语多灾欠发达地区应急语言服务需求的了解,为应急语言服务的精准供给和相关工作机制的精准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服务团秘书处就国际化大都市的应急语言服务需求,于2023年7月在上海调研了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和普陀区应急管理局、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治理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在北京调研了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北京市地震局和朝阳区地震局。面向服务团会员单位,服务团秘书处于2023年8—10月先后调研了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武汉大学。秘书处通过上述调研,进一步明确了特定区域的应急语言服务需求,也进一步了解了会员单位服务所在区域的工作基础和特色方向。

(三)服务演练

为了有效应对特大地震灾害时的语言沟通障碍,进一步提升多语多灾地区应急语言服务指挥通联、协同配合能力,在前期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于2023年10月27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开展了特大地震灾害应急语言服务演练。此次演练由服务团主办,防灾科技学院承办,甘孜州应急管理局、甘孜州教体局、共青团甘孜州委及康定市、甘孜县等相关部门(单位)共同参与。

演练主要模拟甘孜州内发生特大地震灾害,省州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按照地震应急预案规定启动I级应急响应,派出现场工作组协助各级救援队赶赴灾区开展抢险救援,协调应急语言服务资源开展应急处置等工作。演练采取桌面推演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形式,设置了初期响应、处置实施、恢复重建3个阶段,通过快速响应指挥、救援与疏散、战地医院医疗救护、孤岛救援、多语宣传与心理抚慰5个科目,模拟了不同场景下藏族康方言、安多语、嘉绒语等不同语言方言的应急服务场景。

此次演练作为首创和试点,重点突出、组织有序、应对科学、意义重大,既检验了应急语言服务预案,锻炼了队伍,又提升了应急救援指挥多方协调、精细化救援的能力,达到了增强实战意识、检验协同能力、积累救援经验的预期效果。

(四)资源和产品建设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是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应急语言服务板块的建设单位。2022年12月,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上线发布,应急语言服务作为平台首批推出的板块,即与平台整体一同上线运行。目前,平台应急语言服务板块已经上线“多语多言宣讲消防安全知识”“疫情防控应急手语100句”等多种资源。

“多语多言宣讲消防安全知识”目前在平台上线的有手语版和外语版两种。其中,手语版由服务团会员单位中国聋人协会动员全国12个手语信息采集点共同参与研制,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对其进行了评审;外语版涵盖了阿拉伯语、德语、俄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英语等7个语种。在平台之外,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网站还推出了“多语多言宣讲消防安全知识”的少数民族语言版和汉语方言版,前者涵盖11种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后者涵盖12种汉语方言。

“疫情防控应急手语100句”的牵头研制单位为中国聋人协会、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国家通用手语数字推广中心,三家单位均为服务团会员单位或会员单位所属机构。研制团队面向一线实际需求,对全国22个城市的不同年龄、身份、文化背景的手语使用者进行了大量访谈,遴选出听力残疾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最急需的手语语句,以国家通用手语为基础,通过全国12个手语采集点征集手语打法,历经5次专家会审,最终顺利完成研制工作。该资源分为隔离诊疗篇、疫情防范篇、宣传教育篇3个部分,既可用于听力残疾人获取疫情防控相关信息,也可用于医护人员、社区防疫人员在疫情期间快速学习掌握应急手语。

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方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于2023年11月出版了由服务团秘书处组织力量编写的《国家通用语言学用口袋书·应急交际》。该书采取“语言交流+应急知识”有机融合的学习形式,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救援人员、基层干部等群体提升在应急场景下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全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界定的突发事件种类为总体框架,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界定的事件场景为划分单元的基本依据,共设计了洪水、干旱、暴雨、雷电、台风、寒潮、暴雪、冰雹、高温、地震、泥石流、滑坡、海啸、森林草原火灾、麦田火灾、家庭火灾、生产事故、交通事故、踩踏事故、食物中毒等20个单元。

(五)学术交流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建设了常态化的学术传播平台。服务团秘书处与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中国民族语文应用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了学术辑刊《语言规划学研究》,承担了刊物栏目“应急语言服务研究”的建设工作。目前,《语言规划学研究》为国内唯一常态化设置“应急语言服务”栏目的学术刊物,为我国应急语言服务研究成果的刊发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服务团还通过举办学术会议推动应急语言服务的学术交流。2023年11月9日,由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主办的“应急语言服务助力‘韧性城乡’建设专题研讨会”在五邑大学举办。会议由防灾科技学院国际社区防灾减灾研究中心、五邑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院、五邑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广东瀚榕应急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三亚学院、五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科大讯飞等高校和企业的30余位专家学者和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应急管理部门的多名同志参加研讨。专家围绕应急行业术语规范化、应急语言服务实践与探索做主旨报告,会议代表就应急语言服务规划、应急语言服务实践、应急语言服务产品等主题展开讨论。与会者还就多语多灾区重大事件应急语言服务实战经验、人工智能助力应急语言服务等展开深入交流。

(六)人才培养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十分重视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的支持下,秘书处的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工作依托语言资源学、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这两个北京语言大学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开展。在“语言资源学导论”“中国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概论”等面向全校语言文字相关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中,应急语言服务的相关内容得到充分体现。在硕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面,目前已经以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研究为选题方向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特定地域、特定灾种的应急语言服务以及国外应急语言服务机制等为选题方向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

服务团各高校会员单位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与应急语言服务工作的结合。例如广州大学,不但在研究生层面以应急语言服务及其能力评估系统为选题方向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本科生层面以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语言服务调查为选题方向组织学生参与广东省“挑战杯”竞赛并荣获二等奖,还依托国家语委研究型基地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的建设,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编写,组织学生开展大湾区应急语言服务的多角度研究,在实践中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应急语言服务研究能力。

(七)宣传推广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建有官方网站(网址:http://chinayjyyfw.blcu.edu.cn)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服务团官方网站除发布服务团概况和服务团相关新闻报道之外,还开设了“产品与资源服务”板块,用于推介服务团和其他相关社会力量建设的应急语言服务相关数字化资源。截至2023年年底,“产品与资源服务”板块已经收录卫生健康领域资源22种,自然灾害领域资源25种,事故领域资源13种,社会安全领域资源14种。

服务团官方微信公众号除与网站同步发布服务团概况、新闻报道和相关资源外,还以秘书处建设的应急语言服务研究文献库为基础,常态化地推送优秀的应急语言服务研究成果,促进学界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促进优秀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结语

对照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和《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规划,下一步,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还将进一步推动会员单位发挥优势,凝练方向,在调研服务需求、扩充人才队伍、提升服务精准供给水平、加强学术支撑和资源产品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推动机制落地等多个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工作。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也将继续团结国内相关力量,吸纳更多具有良好工作基础和特色工作方向并有志于开展应急语言服务工作的单位成为会员,为促进国家应急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国家应急语言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贡献力量。(徐欣路)

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建设情况,包括其成立背景、组织概况、开展的主要工作以及未来规划。该服务团在国家相关部门指导下成立,开展了机制探索、专项调研、服务演练等多方面工作,在资源和产品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未来,服务团将继续深入开展工作,吸纳更多单位加入,为提升国家应急语言服务水平和完善应急体系贡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857.html

(0)
六合柯慧六合柯慧
上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