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原 67 军炮兵 12 师的老兵王道祥展开,讲述了他从应征入伍到奔赴老山前线作战,再到战后热心公益的传奇经历,展现了他在不同阶段的奉献与担当。
2025 年是原济南军区第 67 军赴边境作战 40 周年。近日,记者走进了原 67 军炮兵 12 师老兵王道祥的生活,聆听他那段至今仍刻骨铭心的战争记忆。
励志参军,初入军营展才华
1962 年,王道祥出生在一个子女众多的家庭,他在家中排行老六。孩子多本就让家庭生活捉襟见肘,而初中时母亲的离世,更是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但困境没有磨灭王道祥的意志,1981 年,年仅 19 岁的他毅然选择应征入伍,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入伍后的王道祥表现十分出色。他高中时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还曾创作过短篇小说。来到部队后,凭借着扎实的文字功底,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通讯员,负责撰写各类材料。当兵的第三年,他担任文书,获得了考军校的机会。当时的他本满怀期待,但 1985 年部队参战,原本打算来年再考军校的他,就这样与军校失之交臂。
摸黑运输,炮弹相伴险象生
部队赴老山前线作战前,为了能在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王道祥主动申请调到了驾驶班。他们班共有 11 个人,配备 9 辆车,主要负责向前线运输战备物资,像炮弹、压缩饼干、罐头以及各类给养物资等,每一样都关系着前线战士的生死存亡。
王道祥回忆道:“我负责一门火炮的炮弹运输,不分昼夜,随时待命。”每个炮位需要储备 300 发炮弹,为了保证前线的供应,他的车时刻都装满着炮弹,只要命令下达,便立即出发。
一趟运输来回几十里地,每一次都惊险万分。有时正在卸载炮弹,敌方的炮弹就会落在炮位上;有时车辆行驶途中,也能清晰地听见炮弹呼啸而过的声音。夜间运输车进入敌人封锁区时,为了确保安全,他们会立刻关闭车灯,凭借着双眼和经验在漆黑且崎岖的道路上艰难行驶。
“车上有押运的战士,关灯后他们会从车窗探出头看路,遇到特殊路段,还会在前面指挥车辆。”王道祥说道。即便有战士的协助,但由于道路被炸毁,坑洼不平,视线又差,还是有运输车翻进沟里。“路面全是坑,下过雨后根本看不清深浅,有一次我眼睁睁看着前面战友的车翻进路边的沟里。”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道祥的眼神中仍透露出一丝后怕。
白天冒险,摸索技巧保平安
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一旦前线急需炮弹,运输队必须立刻出发。大家都明白白天运输容易被敌人发现,车辆很可能成为敌人的活靶子,但任务当前,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冒险前行。
这时,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想要平安归来,就得讲究技巧。“车速时快时慢,绝不能让对方摸清规律。”王道祥说。根据行车速度,车辆很容易被敌军大炮锁定,所以他们时而拼命疾驰,时而突然停车。尽管炮弹在身旁呼啸,汽车依旧在枪林弹雨中穿梭。
由于出色完成了炮弹运输任务,王道祥所在的驾驶班荣获集体二等功。
战场检查,目睹伤痛难释怀
“6.11 战斗”后,王道祥被抽调到落水洞的 67 军军部,带领两名士兵负责在战区的道路上检查军车。
这两个月的军车检查经历令他终生难忘,每每想起,都心痛不已。他们主要检查过往军车证件是否齐全,车上装载何种物资。遇到运送伤员的车辆,都会尽快检查放行。当记者问及拉伤员的车辆时,王道祥一时语塞,许久才平复情绪。
缓过神后,他声音低沉地说:“很多伤员还在车上打着点滴,有的肢体残缺,腿都没了,那种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都会让车辆尽快通过,“早一分钟,他们就多一分生的希望。”看着战场上不断被送下来的伤员,他满心都是无助。
热心公益,成为战友“主心骨”
1986 年 6 月 1 日,王道祥随部队回到兖州。那天兖州酷热难耐,但凯旋门前人山人海,迎接英雄们的归来。回到驻地后,他转成志愿兵,可考虑到家庭状况,他还是决定离开部队,随后被分配到莱芜医药公司工作。2006 年,他辞职下海创业,成立了大汶河广告公司,回归自己熟悉的领域。
在此期间,王道祥一边经营公司,一边整理烈士资料,撰写了《为什么战旗美如画》一书。去年,在他的策划下,又整理印刷了《老山军魂》,这本书详细记录了 67 军 199 师 597 团的战斗历程。“这本书的资料是 597 团政委亓树杰保存多年的,他一直有个心愿,我向他做了诸多保证,打消了他的顾虑,最终帮他实现了梦想。”王道祥说。
因为为人热情,又乐于助人,王道祥成了莱芜区退役军人的“主心骨”,他的公司也成了战友们的“驿站”。
如今,王道祥担任莱芜帮帮团党支部书记,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提供应急服务,他也被评为“济南市最美退役军人”。
本文通过讲述老兵王道祥的故事,展现了他从参军入伍到战场作战,再到战后热心公益的一生。他在战场上不惧危险,出色完成运输任务;战后积极整理烈士资料,为战友提供帮助,投身公益事业。王道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军人的担当与奉献精神,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