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次冰川编目看中国冰川:快速退缩的生态警钟

本文聚焦于全球首个世界冰川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数据集。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中国冰川面积、条数的变化情况,回顾了中国冰川编目工作的历程,阐述了第三次编目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

3 月 21 日,这一天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全球首个世界冰川日。就在这一天,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为“西北研究院”)向外界正式发布了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数据集。

最新发布的数据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冰川的现状。在 2020 年前后,中国最新冰川面积大约为 4.6 万平方千米,冰川总条数约为 6.9 万条。当我们将这组数据与第一次中国冰川编目进行对比时,会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从 20 世纪 60 年代至 2020 年间,中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了约 26%,更有大约 7000 条小冰川完全消失不见。而与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相比,在 2008 年至 2020 年间,中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了约 6%。这一系列的数据清晰地表明,最近十余年中国冰川已经进入了快速退缩的阶段。

从三次冰川编目看中国冰川:快速退缩的生态警钟

图为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考察图片。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供图)

国际冰川编目工作早在 1978 年就已经启动,其主要目的是调查全球山地冰川的分布、储量等相关信息。而西北研究院在中国冰川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它是中国最早从事冰川研究工作的科研单位。早在 2002 年和 2014 年,西北研究院就分别发布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

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工作可谓是历时长久,整整花费了 24 年的时间,最终在 2002 年全面完成。当时的数据显示,在 1960 年至 1980 年间,中国共有冰川约 4.6 万条,总面积约 5.9 万平方千米。到了第二次冰川编目时,结果显示在 2008 年前后,中国共有冰川约 4.8 万条,总面积约 5.2 万平方千米。

随着全球气候的快速变暖,从 20 世纪后半叶开始,中国冰川的范围就在不断地萎缩。在 2023 年,西北研究院再次积极行动起来,组织相关科研人员组成了专业的工作团队,开展了以 2020 年为现状年的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编制工作。

据西北研究院介绍,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在技术和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它采用了空间与时间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的光学卫星遥感数据,同时充分结合了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经验和最新技术,构建了更加高效快捷的体系化冰川编目方法。凭借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冰川编目得以在短期内快速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还编制了面积小于 1 万平方米、处于消亡状态的残余冰体,总数量达到约 3 万余条。这一举措使得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冰川的分布和状态。此次冰川编目的全面完成,也让中国成为了全球唯一完成三次冰川编目的冰川分布大国。

本文围绕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数据集的发布展开,对比了不同时期中国冰川面积和条数的变化,展示了中国冰川快速退缩的现状。回顾了中国冰川编目工作的历程,介绍了第三次编目采用的先进方法和成果,凸显了中国在冰川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也警示我们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冰川生态的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2800.html

(0)
六合柯慧六合柯慧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