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今年电影市场在高质量大片带动下走热的背景,聚焦“观影服务费”这一细节问题。深入剖析了观影服务费的收取主体、用途、与票价分开计算的原因,指出其存在收费不透明、不合理以及服务与收费脱节等问题,最后对影院提升服务水平提出建议。
在今年,电影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多部高质量的大片如璀璨星辰般闪耀,成功带动了电影市场持续升温,吸引了众多观众走进影院。然而,在这热闹的聚光灯之下,电影市场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问题。其中,“观影服务费”这一现象格外引人关注。不少消费者在网购电影票时惊讶地发现,票价之中竟然包含了一项服务费。而且,部分平台或者影院所收取的服务费金额之高,甚至超过了电影票本身的价格。这一情况自然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质疑:如此高额的服务费,到底合不合理呢?
很多消费者可能并没有留意到,服务费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观影账单上的一项固定支出。实际上,观影服务费是由第三方购票平台和电影院共同收取的。当消费者选择在线上平台购票时,就需要向平台支付技术服务费,这笔费用主要用于支持平台的日常运营以及技术维护等工作。不过,争议的核心主要集中在电影院所收取的服务费上。据影院方面解释,这笔费用主要用于影厅设备的维护、检票员等人工成本的支出以及环境卫生的维护等方面。对于VIP厅、IMAX厅等特殊影厅,由于其可能涉及更高的设备投入或者为了提升观影体验而产生额外成本,所以服务费的价格也会相应提高。
不少人对此感到疑惑,为什么电影票价要和服务费分开来计算呢?而且,服务费在电影票价格中所占的比例似乎明显过高。按照电影行业的惯例,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院线需要和出品发行方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账。但是,服务费却全部归电影院所有。在市场旺季的时候,一些影院会趁着电影销售的热度,悄悄地把服务费加到票价里面,消费者很难察觉到这一变化。这样一来,这部分收益就可以绕过发行方,直接进入影院自己的腰包。
从表面上看,观影服务费似乎只是院线和发行方之间的一种“算计”。但实际上,影院这种做法让观众在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的情况下,陷入了被动消费的困境,这无疑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拿爆款电影《哪吒2》来说,很多观众愿意去影院二刷、三刷,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这部影片的制作水平非常高,票价花得值。然而,如果观众从一开始就知道票价里有一部分是在为影院的服务买单,相信会有不少人对“是否值得”产生疑问。
其实,消费者并不是排斥收费,他们真正担心的是收费不透明、不合理。一方面,服务费的金额会因为平台、影院、场次甚至座位区域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收费标准极不统一。在遇到节假日等观影高峰期时,一些普通影厅会在服务费上做文章,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变相涨价。另一方面,一些消费者在观影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与服务费相对应的服务价值。许多影厅存在设备老化却无人维护、空调温度不适也无人调节的情况,甚至电影的放映质量也大打折扣。“服务费”与“服务”严重脱节,出现了“只收费不服务”的现象,这让消费者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获得与支出并不匹配。由此可见,观影服务费收费标准混乱、服务内容不明确,正是引发争议的关键所在。
电影院之所以遮遮掩掩地“隐藏”服务费,可能也是对自身目前的服务水平不够自信。如果影院能够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把这笔服务费真正转化为观影体验的升级,相信消费者是愿意为此买单的。例如,影院可以通过更新影厅设备、提升视听效果,为观众创造独特的视听体验;还可以举办线下活动、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电影行业的繁荣,是依靠每一场优质的观影体验积累起来的。今年,一部《哪吒2》就创造了150多亿元的票房,这充分显示出电影市场在提振消费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电影院应该把提升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影消费的重要发力点,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观影环境、引进优质片源等方式,推动电影消费实现提质升级。与其绞尽脑汁地从消费者口袋里掏钱,不如脚踏实地地做好服务工作,用真正的价值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本文围绕电影市场“观影服务费”问题展开,指出其存在收费不透明、不合理及服务与收费脱节等情况,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强调影院应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以促进电影消费提质升级,用优质服务赢得消费者认可,推动电影行业繁荣。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