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青少年“友谊传承”访华研学团的师生们与中国同龄人开展交流活动的故事。通过美国少年海登·约翰逊的视角,展现了访华期间的种种经历,包括游览古迹、体验中国文化、交换礼物、植树等,体现了中美少年之间跨越空间和时间的真挚友谊。
当飞机缓缓飞越那巍峨壮丽的雪山时,美国少年海登·约翰逊的心中满是期待与憧憬。他透过飞机的舷窗,凝望着下方喀喇昆仑山脉云巅之上的美景,不禁感慨道:“当飞机飞越这片雪山,就像越过了旅程中所有的困难。我就要见到中国朋友们了!”怀着激动的心情,他按下快门,拍下了这次中国之旅的第一张照片。
海登是美国青少年“友谊传承”访华研学团中102名师生里的一员。自3月16日起,来自艾奥瓦州5所高中的美国青少年们,便与中国同龄人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一对一结伴之旅。他们从北京出发,一路前往河北、上海等地,在这一周的旅程中,访古迹、进家庭,共同上一堂课、一起种下友谊之树,共同记录下了属于他们的青春与友谊。
“见面第一天,海登就热情地向我展示了他镜头下的艾奥瓦州景色。”石家庄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路耘溥回忆道,“那里有梦幻般的极光,有奔腾不息的密西西比河和广袤无垠的平原,还有马克·吐温眼中那最美的日落。”从那天起,海登的手机相册里,关于中国的记录便越来越多。
3月18日,海登·约翰逊在故宫太和殿前拍下了一景。照片中,瓦面明黄耀眼,斗拱青绿灵动,充满中轴对称的古建筑之美。海登兴奋地说:“美国没有像紫禁城这样古老又宏大的历史遗迹,这种文明传承的力量太棒了!”
初次乘坐中国新能源汽车兜风时,海登满是好奇,还拍下了电车快速换电的视频。他充满期待地表示:“在艾奥瓦州,大多数汽车仍是燃油车。我想当艾奥瓦州有更多电动汽车时,应该也能实现快速换电。”
在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中美学生共同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体验课。大家一起拿起毛笔,一笔一划地写下中国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海登清楚地记得路耘溥告诉他诗句的含义:“即便远隔重洋,我们的心依然可以很近”。
3月20日,路耘溥和海登·约翰逊在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中国文化体验课上展示毛笔字。(受访者供图)
中美两国少年彼此贴近的心和那份真挚的友谊,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一年前,艾奥瓦城高中的萨赫勒来中国时,和中国小伙伴霍伯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这一次,他托好朋友米亚蒙·艾拉瓦德给霍伯铭带来了一份精心准备的小礼物。
米亚蒙对着萨赫勒提供的一张一年前的合影,一眼就在人群中认出了霍伯铭。他真诚地说:“萨赫勒拜托我把这颗形似龙鳞的石头摆件送给你,哪怕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次我俩能碰上面。”
3月20日,米亚蒙·艾拉瓦德和霍伯铭交换礼物并合影。新华社记者 陆君钰 摄
两位新朋友开心地拍了合照。米亚蒙顽皮地眨了眨眼睛说:“我要先保密,等回去再给萨赫勒看照片,拿出你送他的礼物让他惊喜。”
春分那天,中美青少年们在河北省园博园种下了象征着友谊地久天长的树苗。大家依次在姓名牌上认真地写下自己的名字,还为小树取了名。海登拍下了小树和挂在上面的姓名牌,又郑重地在牌子背后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他满怀期待地说:“或许十年后,有人看到号码,会发来照片,让我看看友谊树那时的样子。”
3月20日,海登·约翰逊和伙伴们在中美友谊传承林中植树并签名留念。新华社记者 陆君钰 摄
“这是我们和中国朋友一同在地球上种下的生命、留下的印迹。”海登感慨地说,“也是友谊的印记。”与新栽的一株株树苗相邻,这片愈发茂密的中美友谊传承林里,去年两国孩子们一同种下的中国国槐和美国红枫,正迎着春风,焕发新芽。
本文通过讲述美国青少年“友谊传承”访华研学团与中国同龄人交流互动的故事,展现了中美少年在游览古迹、体验文化、交换礼物、植树等活动中建立起的深厚友谊。这种跨越国界的友谊不仅为两国青少年的青春留下了美好回忆,也象征着中美友好交流的不断延续和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