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介绍了武氏太极拳的起源,讲述了武禹襄学习拳法并演变出武氏太极拳的过程,还展示了武氏太极拳相关图片。此外,文章呈现了《十三势行功要解》的原文,对其进行逐句解读,最后总结了太极拳修炼的核心要点。
武禹襄,生于1812年,卒于1880年,是河北永年人。他最初学习同乡杨露禅的大架动作,之后慕名前往陈家沟,希望能得到长兴公传授长拳。然而,当时长兴公年事已高,已有80余岁,不再传授拳法,而且他的儿子耕耘因在山东走镖,不在身边。不过,长兴公见武禹襄求学之心十分迫切,便将他介绍给了陈氏同族十五世的陈清萍。陈清萍所练的拳架特点是小而紧凑,还加入了圈缠丝的动作,这是陈氏小架拳派的一个支流。
武禹襄学习拳法极为刻苦,专心致志地进行练习。他在杨氏大架和陈氏小架的基础上,不断钻研和改进,最终演变出了现在的武氏太极拳。后来,武禹襄将拳法传给了他的外甥李亦畬(1832~1892),李亦畬又将其传给了郝为真(1849~1920),郝为真再传给他的儿子郝月如和郝少如。郝月如以教拳为职业,从此,武氏太极拳开始在外界传播开来。武氏太极拳具有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的特点。
(武禹襄)
【原文】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解读】《十三势行功要解》是太极拳理论中的经典文献,集中体现了太极拳的内功修炼要领和技击原则。下面我们借助相关知识逐句解读其核心思想:
1.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要以心意来引导内气(也就是劲力),并且需要沉稳专注,这样才能让气力渗透到骨骼的深层。
关键:太极拳发力的根源在于腰脊(命门穴附近),腰是全身的枢纽,所有动作都要以腰为轴,从而带动整体的劲力。
2.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解读:意念和内气需要灵活地转换,虚实变化要自然流畅,不能有阻滞。
关键:太极拳的攻防转换依靠虚实变化(例如重心的转移),必须用意念来主导,以保持动作的圆活流畅。
3.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解读:身形要端正松沉,劲力要通达全身,就像九曲珠一样贯穿到每个关节,不能有一处阻滞。
关键:中正安舒是太极拳的基本体势;内气的运行要细腻连绵,让周身成为一个整体。
4.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解读:发力的时候要松静沉稳,精神要高度集中,给人一种看似静中有动、动中寓静的感觉。
关键:太极拳的劲力爆发(比如“寸劲”)要以松柔为基础,瞬间凝聚在一点上。
5.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解读:动作在往复的时候要有折叠蓄劲(例如螺旋缠绕),进退要转换虚实,根据对手的情况随机应变。
关键:摺叠是蓄劲与化劲的技法,通过身法的转换来实现借力打力、后发先至。
6.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解读:劲力要通过曲蓄(就像拉弓一样)转化为直发(如同放箭),蓄发要成为一个整体。
关键:腰脊是蓄发劲力的核心,要时刻关注腰的运转,用意念来引导动作。
7.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解读:精神振奋了,动作就会轻灵,内气会因为腹部的松静而自然升腾。
关键:神意和内气是相辅相成的,精神内敛就能让气血通畅。
8.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解读:头顶要虚悬,就像有根线提着一样,尾闾(尾椎)要中正,气要沉到丹田,形成上下对拔的态势。
关键:这句话强调了身体的中轴线(“中定”),这是太极拳立身平衡的基础。
9.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解读:用内气来驱动肢体,动作就会自然顺达,屈伸开合能够随心所欲。
关键:太极拳的“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内在劲力的传导,要与动作高度协调。
10.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解读:心(意念)发号施令,气(劲力)就像旗帜一样响应,神(精神)统领全局,腰是动作的枢纽。
关键:太极拳是“意、气、形”的高度统一,要以神意为主导,腰胯为执行核心。
总结:太极拳的修炼核心
1. 内外合一:以心意导引内气,以内气驱动形体,形成“意 – 气 – 劲”的完整链条。
2. 腰为主宰:腰为劲力转换的枢纽,动作需以腰脊为轴,贯穿上下。
3. 松静为本:松沉中求轻灵,静定中蕴变化,化发一体,因敌成势。
4. 阴阳辩证:虚实、开合、曲直、蓄发等对立统一,体现道家阴阳哲学。
此篇要解不仅是太极拳的技击纲领,更是修身养性的内功心法,需在实践中反复体悟。
本文先介绍了武氏太极拳的起源,讲述了武禹襄学习拳法并传承的过程,以及武氏太极拳的特点。接着呈现了《十三势行功要解》的原文并逐句解读,最后总结出太极拳修炼的核心要点,包括内外合一、腰为主宰、松静为本和阴阳辩证,强调这不仅是技击纲领,更是修身养性的心法,需在实践中体悟。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