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大师、京剧赵派艺术创始人赵燕侠离世后,千余人在八宝山殡仪馆为其举行告别仪式。众多艺术家、戏迷等前来送别,大家深情缅怀赵燕侠的艺术成就和高尚品德,同时北京京剧院也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传承赵派艺术。
一场没有挽联的告别仪式,却满含着深情。经典的旋律,有着别样的力量,它能够跨越时空,感念逝者,更能勉慰生者。在京剧的世界里,《白蛇传》中的“小乖乖”,那甜美的唱腔仿佛带着白蛇的温柔;《碧波仙子》中的“流水”,如潺潺溪流诉说着仙子的故事;《叶含嫣》中的“华彩”,尽显人物的灵动活泼;《孙玉姣》中的“南梆子”,韵律优美动人;《红梅阁》中的“西皮二六”,节奏明快又带着几分悲壮;《盘夫索夫》中的“娃娃调”,天真烂漫又不失韵味。
3月23日上午,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内,这些极有情致的经典唱段缓缓播放着。千余人齐聚于此,在哀婉有序的氛围中,与京剧艺术大师、京剧赵派艺术创始人赵燕侠作最后的告别。“燕鸣讴怀千秋耀,侠义流芳万代彰”,戏迷们用这样饱含深情的语句,泣悼这位京剧史上唯一开宗立派的女性艺术家。
年轻戏迷送别京剧黄金年代最后一位大师
3月19日16时10分,对于京剧界来说,是一个悲痛的时刻。当今京剧界最后一位流派创始人、北京京剧院奠基人之一赵燕侠在京逝世,享年97岁。3月23日一早,叶少兰、谭孝曾、闫桂祥、叶金援、王蓉蓉、迟小秋、胡文阁等众多艺术家,文化界知名人士,以及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演职员和学生,还有戏迷观众千余人,共同前来送别这位当今京剧界最后的大师。
在站立的悼念队伍最前排,是那些早早赶来的戏迷观众。他们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与已经97岁高龄的赵燕侠相隔了几代人。但他们送别的不仅仅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大师,更是一个京剧艺术流派纷呈的黄金年代。
追随赵燕侠学艺多年的阎桂祥,内心满是悲伤。她用“永念师情、永感师恩”八个字,表达着自己对恩师的无尽怀念。“多年来,跟先生学到的既有艺,还有术,更有德。我们几十年情同母女,她对我的疼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我身上所融入的艺术水准和内涵,都是先生给我的。如何创造、如何做人、如何对待观众,都是先生给的,所以我永远不能忘恩,更不能忘情。”
赵燕侠既是北京京剧院奠基人之一,也是京剧界唯一一位女性流派创始人。北京京剧院院长秦艳表示,为了传承赵派艺术,北京京剧院将召开赵燕侠先生追思会,举办纪念演出。“追思先生不仅仅是传承赵派艺术,更是对京剧精髓的传承。对于赵派传承梯队的培养,北京京剧院将加大力度。”
1964年,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有幸在北京京剧团排演的《杜鹃山》中和赵燕侠同台。演出中,赵燕侠对谭孝曾非常照顾和提携。“赵老师对年轻人永远非常疼爱,今天我们一家都来了,代表谭家送赵老师最后一程。赵老师曾经跟我说,’我刚到北京京剧团时是你爷爷(谭富英)提携我’,我父亲(谭元寿)也曾经说,’虽然我们同龄,都是1928年生人,但赵燕侠的艺术造诣已经高出我很多很多,我也是在她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我父亲和赵老师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在赵老师80岁寿辰时,我父亲前去祝贺,两人见面相谈甚欢,聊起几十年前他们合作的一些故事,我在旁边也非常受教,他们那代人对艺术的执着是我们很难想象的。”
当今叶派掌门叶少兰将赵燕侠视作京剧界具有开拓性的一位艺术家。“她的表演、她的创作,以及她的眼光,很早就投向了青年,投向了大众,因此她的艺术是非常鲜活和有人民性的,受到了各地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喜爱。她更是戏曲继承发展改革创新的先驱,无论是传统戏,还是新编历史剧以及现代戏的创作,都非常有新意,其作品既有思想、艺术性强,更有温度。在创作的革新上,赵老师有着非凡的贡献,一出《沙家浜》脍炙人口,她是原创的阿庆嫂,后来的表演也都是按照赵老师的创作普及到了全国,她的’风声紧’一段唱更是里程碑、旗帜性的高峰创作,到今天依然传唱、脍炙人口。”
她的吐字、行腔和气息是后辈难以达到的
北京京剧院副院长、程派传人迟小秋眼中的赵派艺术,其原创风格在京剧界独树一帜。“像上世纪创作的《白蛇传》中的’小乖乖’,《碧波仙子》等等,都是用真情来演唱的。在我们北京京剧院的大厅里,矗立着梅、尚、程、荀、马、谭、张、裘、赵几位艺术大师的雕像,赵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在她80岁时,我有幸看过赵老师的演出,那个年纪了,声腔气息仍然保持得那么好,可见她的功力。后来在教学中也能感受到她在艺术上的底蕴深厚,以及对创作的精益求精,这些都是我们后辈要传承下去的。”
梅派传人胡文阁称赵燕侠是北京京剧院一代辉煌的最后一个人。“送别赵老师,此情此景,我回想起2016年送我师父(梅葆玖)的情景。那天看完赵先生的’合钵’视频,我一直在想,现在的观众已经不愿意在剧场里去欣赏京剧,而更愿意看小视频,但赵燕侠先生在舞台上的尺度把握,怎么会那么受欢迎。新中国成立后,赵老师有那么多的粉丝,她的表演对我启发很大,有一个阶段我一直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我的幅度比女旦角的幅度大,因此观众接受不了。但看完赵先生的表演,我信心更足了,京剧、尤其是舞台艺术,一定要夸张的,如果不夸张,像影视一样,那就不是我们的传统戏曲艺术了。看到赵先生在舞台上跟观众的那种默契互动,是发自内心的,她并不是用高音或激烈的东西要掌声,特别是’小乖乖’一段中的技巧、浓度、张弛,我在看的时候几乎是瞠目结舌,一瞬间就明白了她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舞台艺术是我们的生命,一定要抓住,在舞台上绽放自己而不能一味去要掌声,一定要演人物。赵先生走了,她留下的宝贵资料对我们后人的帮助很大很大,她的吐字,她的行腔和气息的运用,是我们这一代人难以达到的。所以要练好基本功,我今年58岁了,依然会把赵先生作为自己的一个榜样去追随。”
本文围绕京剧艺术大师赵燕侠的离世展开,详细介绍了告别仪式的情况,众多艺术家和戏迷表达了对她的深切缅怀与敬意。赵燕侠作为京剧界的重要人物,在艺术创作、传承和培养后辈等方面都有着卓越贡献。北京京剧院也将采取措施传承赵派艺术。她的离去是京剧界的一大损失,但她留下的艺术财富将激励后辈继续为京剧事业努力奋斗。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4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