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杨浦区在体教融合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深入挖掘区域内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的成功经验,展现学生从体质不佳到成为“运动小健将”的转变过程,剖析课程设置、赛事组织、机制保障等多方面举措。
在当下教育领域持续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几年之前,杨浦区以“推动学生每天运动2小时”作为研究课题,发动了全区近百所学校共同投身于一场“体教融合”的探索之旅。如今,该区域中小学生体质合格率达到了97.9%,优良率为61.9%,而且每年有70%的在校生会参与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曾经那些被贴上“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标签的学生,究竟是怎样摇身一变成为“运动小健将”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杨浦的校园,探寻其中的活力密码。
“我获奖的项目是50米乘8折返跑,成绩是1分27秒。”“一分钟最多能跳160个。”在杨浦区上学年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上理工附小的两位女生成功跻身“运动小达人”区级百强榜。
实际上,在上理工附小,像这样的“运动小达人”并不少见。这所学校全员体质合格率高达98%,平均每四人当中就有一人参加过区级以上的体育赛事。那么,这些“非科班”小健将是如何养成的呢?答案就藏在学校的体育课里。
每天,随着喇叭里传出“课间大活动开始了”的声音,半小时的“大课间”便成了1600多个孩子入校后的“第一课”。五个年级、40个班级分散开来,各自施展“十八般武艺”。上海理工大学体育备课组组长徐波介绍道:“棒球场地安排给五年级,操场是四年级的活动区域,甚至校门口广场也被利用起来,每个年级有八个游戏项目,每周进行轮换。”
学生们从“大课间”开始接触体育运动,后续还能依据自身兴趣,在课后服务和课外社团中继续学习训练,逐步将“兴趣”培养成“爱好”。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丁利民表示:“这样能让孩子更深入地建立对体育的兴趣,更长久地明白体育对于自己一生的意义。”
而到了高中阶段,体育教育进一步朝着专项化方向发展。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一学生袁创最期待的,就是每节羽毛球专项课压轴的“小比赛”环节。他说:“这让我们在体育活动中收获更多乐趣,也更愿意参与其中,避免一味在教学楼里学习,能释放我们的压力。”
同济一附中共开设了超过十门体育专项课,课程中还不时会采用“以赛代练”的方式;课程之外,还有不定期举办的班班赛、校运会甚至是校际赛,不断扩大校园体育的活力范围。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课程教学与信息中心主任张哲明提出,要让学生在“赛”中塑造品格,锤炼意志、启迪智慧,“在运动当中出出汗”。
从课程的贯通到赛事的共建,校园体育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这离不开健全的机制保障。由市东实验学校牵头的“资源共享组”,承担起整合区内外资源的重任,为体教一体化注入“外力”。
市东实验学校的教师研习基地,隔周就会进行一次“头脑风暴”。上海体育大学也将这里作为“体教融合产学研教育基地”,每学期会安排八名本研在读生到市东实验学校进行带教,这也是大学生们的见习机会。
主攻体能训练的研二生李爽,将田径训练中流行的马克操引入热身环节,这也是他的研究生课题。他说:“我的论文课题是对学生下肢爆发力的训练,鉴于现在中小学生体能相对薄弱的情况,可以把一些新颖、有趣味性的动作融入到学生的体能训练当中。”
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校长沈洪认为:“可以把年轻大学生的新思想新理念与在校体育教师的新经验相互融合互补,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以点带面推动体教融合,通过“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杨浦区正在全面推进“体育顾问进校园”活动。
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学院院长张庆文指出:“专家团队进校园以后,我们就能清楚了解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整个科研工作就要围绕中小学的实际需求来开展。”
杨浦区教育局学生发展指导科体育专干林琳认为:“依托体育顾问进校园等机制来推动体育课的课程资源建设,能让体育教育更加科学有趣,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助推器。”
近年来,杨浦区以“课程、赛事、人才、评价、资源”五大板块为突破口,调动全区近百所中小学、幼儿园,积极投身到体教融合的火热实践中。每个板块都安排了牵头校、示范校、实验校,分工明确。通过集聚课程资源、平台以及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让体育教育切实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助推剂。
杨浦区在体教融合方面的探索实践及显著成果。通过上理工附小、同济一附中等学校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设置、赛事安排,以及市东实验学校的资源整合、“体育顾问进校园”等机制保障,多方面推动学生体育发展。杨浦区以五大板块为突破口,全面调动学校力量,让体育教育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助力。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