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深圳交通运输局印发的非机动车相关指引展开,介绍了在非机动车停放设施增设和自行车道建设方面的举措,还阐述了建设自行车道的重要意义。
深圳积极推进非机动车交通建设
近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印发并实施了《深圳市城市道路空间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指引(试行)》以及《深圳市非机动车道设置指引汇编(试行)》。深圳正持续发力推进自行车道建设,在未来的2到3年时间里,将逐步让非禁限行道路基本具备自行车通行路权。
龙岗中兴桥路段的非机动车道非常醒目,这无疑是深圳在非机动车道建设方面成果的一个直观展现。
因地制宜,增设非机动车停放设施
针对地铁口周边存在的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挤占人行通道等突出问题,市交通运输局广泛借鉴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先进经验,同时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精心制定了《深圳市城市道路空间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指引(试行)》。该指引致力于理清非机动停放设施的整体供给体系,通过统筹利用建筑配建以及建筑红线范围内的挖潜空间、周边闲置空间、绿化空地等区域,实现合理供给。在城市道路空间的利用上,强调适度原则,避免道路资源被无序占用。
《指引》为全市的停放设施建设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严格遵循“安全第一、空间集约、环境友好”的原则,构建了以配建非机动车停放设施为主,路外非机动车停车场和城市道路非机动车临时停放区为补充的供给体系标准。例如,它首次提出按照邻近绿化设施带、行道树设施带、机非隔离带、桥下空间、非机动车道的优先次序灵活利用空间的引导,并明确了不同空间的具体选址要求。
宝安区作为试点单位,积极响应《指引》要求,开展辖区地铁口周边交通微整治工作。目前,该区已经完成了45个地铁站点、187个出入口整治方案的编制工作。针对每个站点不同的乘客画像、停放需求和空间条件,采用“一点一策”的方式,制定逐个站点的详细整治方案,并加快组织实施。
龙华区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方面,在阳台山东站利用桥下空间增设了1.5万个停车位;另一方面,依托区平安建设中心,零成本孵化了“浪小安挪车e站”小程序,对违规停放的非机动车实行“渐进式”管理方式。
光明区积极推动电动自行车“入园入企”,由街道组织交安、应急、营商等部门联合组织协调,推动园区、企业员工将电动自行车“入园入企”停放。目前,光明区376个工业园区已允许电动自行车入园停放,可停放电动自行车4万余辆,有效缓解了城市道路空间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压力。
全市自行车道里程不断增长
为了推动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的良好交通秩序,深圳近年来以每年300至700公里的速度大力推进自行车道新改建工程。南山、罗湖、宝安、龙华、光明等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采用物理隔离、高差设计、机非隔离护栏等多种措施,新增了独立路权的非机动车道。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2017年启动系统性建设以来,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累计完成3500公里自行车道的新改建,总里程达到4400公里,自行车道设置率从2016年底的9%大幅跃升至40%。
市交通运输局还编制了《深圳市自行车道建设工作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利用2到3年时间,让非禁限行道路基本具备明确的自行车通行路权。
建设自行车道意义重大
在城市交通体系中,自行车道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缓解交通拥堵:在短距离出行时,自行车具有灵活便捷的特点,能够有效缓解机动车道的交通压力,提升整个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
二、提升交通安全:专门的自行车道将自行车与机动车分离,大大减少了混行带来的安全隐患。
三、促进绿色出行:自行车出行能有效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降低城市空气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四、提升城市活力:自行车道串联起城市的公园、商业街、社区等不同功能区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通勤购物的新选择。
深圳交通运输局通过印发相关指引,在非机动车停放设施增设和自行车道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多个区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宝安区的站点整治、龙华区的车位增设与管理创新、光明区的电动自行车“入园入企”等。同时,自行车道里程不断增长,未来规划也十分明确。建设自行车道在缓解交通拥堵、提升交通安全、促进绿色出行和提升城市活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打造更加绿色、安全、高效的城市交通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