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书院的历史渊源、创办过程、陆九渊在此讲学的情况以及书院的发展变迁,展现了其作为“心学”起源地和传承殿堂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
象山书院:“心学”智慧的传承殿堂
在贵溪市,有一座历史悠久、声名远扬的象山书院,它可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这里,是中国哲学“心学”的起源地,而这一切,都与一位伟大的人物——陆九渊息息相关。陆九渊在此讲学长达五年之久,他的思想和智慧在这里生根发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象山书院还有一个别称叫象山精舍。根据《陆九渊年谱》的记载,在宋淳熙十四年(1187),陆九渊的门徒彭世昌来到贵溪拜访老朋友。有一天,他登上应天山,眼前的景象让他大为惊叹:“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这简直就是一处绝佳的讲学之地。于是,他便与友人商议,打算结庐延请因论奏政事、被贬归乡里的陆九渊上山讲学。
到了第二年的初春,陆九渊带着儿子陆持之、陆循之和几个老朋友,还领着槐堂的几十名学生,转移到应天山书堂开始了讲学、读书的生活。半年后的一天,陆九渊远远望去,发现应天山的形状“宛然巨象”,便灵机一动,将应天山改名为象山,还自号象山翁,并把应天山书堂改为“象山精舍”。
陆九渊是金溪县青田人,他可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在象山精舍讲学的这段时间,正是他的“心学”思想体系完成的关键时期。“心学”是以陆九渊为核心,由他的浙东和江西弟子共同组成的一个学派,其理论宗旨是“发明本心”。陆九渊在全国的名望极高,每次开讲席,学者们便会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一起聆听他的教诲。当时的场景十分壮观,“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一时间,象山精舍名声大噪,学生遍布我国东南各省。这些学生中,有年龄比老师大的,有官职比老师高的,有资历比老师深的,他们个个满腹经纶,但都仰慕着陆九渊的“心学”,纷纷前来拜师。
陆九渊并不注重著书立说,也不制定学规。然而,他每天鸣鼓开讲时却格外讲究。他坐着山轿而来,总是衣冠整肃、一丝不苟,精神矍铄、音读清响。他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阐述着“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宣扬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深刻的思想……
贵溪一中陆九渊造像
象山书院创办后,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气象,这让当时极负盛名的朱熹也心生向往。他写信给陆九渊说:“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亦甚,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到了南宋绍定五年,陆九渊的再传弟子、江东提刑袁甫考虑到应天山交通不便,便将书院迁至贵溪城南三峰山下徐岩,并奏请朝廷赐得“象山书院”匾额。
象山书院创办以后,历经了无数的风霜雨雪,几度兴废和迁徙。但它作为陆派学说的教学基地,始终未曾改变,一直是江西省著名书院,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力。如今,象山书院的旧址成了贵溪一中的校园,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先贤,一尊陆九渊塑像矗立在校园中心,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本文详细介绍了象山书院的历史背景、创办过程、陆九渊讲学情况以及书院的发展变迁。象山书院作为“心学”的起源地和传承殿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价值。尽管历经兴衰,但它在学术传承和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地位不可磨灭,其对后世的影响依然深远。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