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小排球功利迷雾,重塑公平竞赛环境

本文围绕小排球比赛的公平竞争问题展开,分析了当前小排球赛事中存在的功利性参赛、不公平现象及其背后原因,并提出了社会各方多管齐下的破局之道,展望了未来小排球运动在公平环境下的光明前景。

在现代体育的大舞台上,小排球比赛公平竞争的基石亟待筑牢。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直强调“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这一观念已深深融入体育文化之中。它吸收多元文化,彰显体育的全球性,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运动员齐聚一堂,参与比赛。“重在参与”超越了胜负的界限,强调体育对人类精神的积极塑造,成为广泛被接受的体育理念。

中国男女排球队就是“重在参与”的典范。无论教练与运动员实力如何,他们都长期坚持训练,积极投身各种赛事以锻炼队伍,努力在每一次预选赛中争取晋级机会,从未有过丝毫懈怠。他们不会因对手实力强弱而选择性地参加奥运会或重大国际赛事,国家队出征不仅代表着国家的尊严与形象,更是在诠释“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践行着公平竞争的原则。

然而,当前我国基层学校在小排球参赛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第一批国家级排球特色学校有600多所,但小学阶段(6 – 12岁)多数学校从未参加过比赛,这使得这些学校难以发挥其先进性和对小排球发展的引领作用。尽管比赛是自愿参与的,但参赛背后的公平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大家共同探讨,统一思想,摒弃不良观念。

一、“功利”破坏小排球良性发展

小排球(6 – 12岁)是“从娃娃抓起”的关键开端,关乎中国排球的未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外部看,技术与战术等基本功是后续发展的核心;从内在讲,行为习惯、赛风赛纪、意志品质与文化传承等更为关键。如果小排球能在公平、公正、阳光、向上的环境中生长,那么中学生、大学生排球乃至职业排球都将受到积极影响。所以,小排球是整个排球事业的根基,必须将优质的排球教育普及到每一名儿童身上,从小培养他们正确、优秀的排球素养。

笔者一直关注比赛公平问题,包括竞赛分组、临场执裁及判罚尺度等。今天换个角度来看,在全国小排球锦标赛上存在一个奇怪现象:有些队伍常年坚持参赛,不计成绩与个人得失,尽可能多地参加分站赛,目的是锻炼队伍,为运动员提供发展空间;而有些队伍则只在苗子好或竞争力强时参赛,一旦觉得队伍没竞争力就放弃。

对比不难发现,部分队伍参赛目的不纯,功利心重,甚至可以说是自私自利、钻规则空子、投机取巧,这些行为成为影响排球行业发展的反面教材。积极参赛、坚持参赛本是促进排球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契机,基层队应珍惜机会,通过“以赛代练”“以赛促练”提升运动员能力和素养。“只当红花不做绿叶”“只当分子不做分母”的畸形观念,会破坏小排球的发展格局,使公平竞争的天平失衡。

二、溯源小排球不公平现象需理性分析

上述投机取巧行为的出现,背后有诸多深层次原因。

首先,从教练自身价值观来看,部分队伍短视,将比赛成绩视为唯一追求,急功近利。教练承担着很大压力,学校给予经费和支持,他们担心带队参赛“两手空空”影响后续机会。在他们眼中,只有“冠军”带来的荣誉和资源才是实在的,长期参与赛事、培养队伍和传承体育精神显得“漫长”和“无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使他们背离体育精神本质,为夺冠不择手段,破坏赛事公平性。

其次,从赛事管理角度分析,现有赛事制度存在漏洞。队伍参赛资格审核缺乏对长期参赛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评估与约束,只要报名符合基本条件就能参赛,给投机队伍可乘之机。而且对于队伍不参赛或中途退赛等行为,没有明确有力的惩罚措施,降低了他们“作弊”的成本,使其更肆无忌惮地根据自身利益决定参赛与否。

再次,从整个体育环境来看,主管部门“唯金牌论”“竞技为上”的风尚占据主导。对体育成绩的过度关注和功利化评价影响了小排球赛事,队伍为获得认可和资源,不得不采取不正当手段提高成绩,导致投机取巧之风蔓延。

最后,从多数家长诉求来看,家长对孩子参赛多赢少输或全赢不输有期待是人之常情。小排球运动员多为未成年人,家长参与决策并承担参赛经费,自然希望有所收获。为获得家长支持,教练也会在成绩上有所考量,“何时出手”“怎么出手”困扰着他们。

三、破局之道需社会各方多管齐下

面对严峻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应同时发力,赛事主办方、管理方、参与方等多管齐下,采取有力措施重塑小排球锦标赛的公平环境。

首先,建立科学完善的会员分级制度,分层分级制定政策。引入会员制,根据队伍竞赛成绩、参赛表现和态度将会员分为不同等级。一级会员队伍承诺每年按时参赛,赛事主办方应给予更多资源支持,如授予荣誉称号、专业教练培训、先进训练设备等,并在赛事宣传中突出他们的坚守和贡献;二级会员队伍允许因合理原因偶尔不参赛,但需提前详细报备,赛事方进行记录和评估;三级会员队伍参赛随意性大,赛事方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定期组织培训,多次违规则严格限制其未来参赛资格。

其次,严格赛事准入制度。结合地方主管部门推荐,有条件地进行先期遴选。全国小排球锦标赛可设立专门的队伍评估小组,在报名阶段对每支队伍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日常训练情况、参赛历史、人员稳定性等。只有达到一定标准的队伍才有资格参赛,将投机队伍拒之门外。

再次,加强对基层教练的引导和管理。基层教练对小排球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赛事主办方和行业协会应定期组织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强化体育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练树立正确价值观,通过踏实训练提升队伍实力,而不是采用不正当手段。同时,建立基层教练诚信档案,对遵守规则的教练给予奖励,对违规者严肃处理并限制其未来参与赛事工作的资格。

最后,鼓励家长深度参与队伍竞赛的组织与管理,让他们亲身感受竞争激烈程度和队伍实际表现,从教育收获和运动员成长的角度看待竞赛。家长的描述和讲述更具信服力,有助于营造文化氛围,淡化“功利”观念,让家长真心支持孩子参与小排球运动。

四、成就未来小排球运动的光明前景

当我们通过上述措施解决小排球锦标赛队伍持续参赛难题,保证赛事公平,净化赛事环境后,小排球运动的未来将充满希望。在公平的赛事环境下,基层教练能专注于队员培养和训练,研究训练方法,制定个性化计划,提升队员技术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其专业素养也将显著提升,成为小排球运动发展的坚实力量。

小排球基层队伍将在稳定、公平的赛事体系中茁壮成长,比赛的锻炼价值更加凸显。队员们在公平竞争中挑战自我,积累经验,提升竞技水平。不同队伍间的交流和学习更频繁,形成良好竞争氛围,促进整个小排球运动水平提高。随着时间推移,会涌现出更多优秀人才,为我国排球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从整个小排球行业生态圈来看,公平的赛事环境将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激发他们对排球的热爱。家长和学校会更支持小排球运动,提供更多资源和保障。赛事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将不断提升,吸引更多赞助商和合作伙伴,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小排球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破除小排球功利迷雾,重塑公平竞赛环境

本文深入剖析了小排球比赛中存在的公平竞争问题,指出功利性参赛等不良现象及其背后的多方面原因。通过提出建立会员分级制度、严格赛事准入、加强教练管理、鼓励家长参与等破局措施,展望了小排球运动在公平环境下的光明前景,强调了公平竞争对小排球乃至整个排球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9048.html

(0)
甜雅mio甜雅mio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