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墨玉:沙海变绿洲,奏响生态富民新旋律

本文聚焦新疆墨玉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展的防沙治沙工作。介绍了当地结合政策,采取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措施,通过治理沙漠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群众增收,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央广网墨玉3月26日消息,在广袤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场悄无声息却意义重大的人与沙的较量,正在新疆墨玉县激烈打响。随着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面完成“锁边合龙”,新疆墨玉县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出台的防沙治沙九条措施,因地制宜,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施策方案。以实现效益支撑、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当地把生物治沙、光伏治沙作为关键突破口,大胆地向沙漠要空间,向沙漠要经济,奏响了一曲激昂澎湃的生态富民新乐章。

新疆墨玉:沙海变绿洲,奏响生态富民新旋律

看,村委会正积极带领群众种植沙枣树苗,这一幕被央广网记者姜茸用镜头定格(央广网记者姜茸 摄)。

走进墨玉县喀尔赛镇古勒巴格村防沙治沙点,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扑面而来。曾经高低起伏、肆虐的沙丘已被精心平整,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宛如给这片土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一排排新栽的红枣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初显生机,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蜕变。

“以前刮风的时候,那沙子大得眼睛都睁不开。现在可好了,路通了、水有了、电也稳定了,环境是越来越好了。我们在这儿种红枣,收入也越来越高啦。”古勒巴格村村民麦麦提图尔荪·萨伊提满脸笑容地介绍道。他可是有着10年红枣种植经验的“老把式”了,这次他果断承包了70亩地,全部种上了红枣树。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他还精心谋划,打算在红枣地里套种红花,让土地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新疆墨玉:沙海变绿洲,奏响生态富民新旋律

远处,大型机械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沙漠平整工作,这壮观的场景由央广网发 赵飞 摄。

据了解,古勒巴格村总共治理了1408亩沙漠地。通过科学的平整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打造,吸引了53户群众积极参与承包种植。这不仅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为群众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渠道。

“前期我们专门组织这些农户到临近团场学习科学种植技术。目前,滴灌带铺设、树苗种植等各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后期我们还会继续做好技术支持和设施保障,确保这片土地的经济效益能达到最大化。”古勒巴格村第一书记杨鑫坚定地说。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锁边”工程,它可不只是一项简单的生态保护工程,更是一项与当地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墨玉县通过积极引进企业参与防沙治沙,巧妙地解决了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难题,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

在喀瓦克乡沙漠腹地,数十辆大型机械正忙碌地进行沙漠平整工作。它们就像一群勤劳的卫士,将高低起伏的沙丘一点点推平,为后续的植树造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墨玉县采取外部治理、内部歼灭、薄弱区巩固的科学方法,确定了189万亩的治理面积,成功打开了全县人多地少、产业结构单一的困局。从曾经的“沙进人退”到如今的“绿进沙退”,墨玉县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完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进理念。

通过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墨玉县不仅让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还为当地群众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这场人与沙的较量,正在书写着墨玉县生态富民的崭新篇章。

新疆墨玉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的情况。当地结合政策,以生物治沙、光伏治沙为重点,通过治理沙漠改善了生态环境,如古勒巴格村的变化。同时带动了群众增收,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063.html

(0)
小耀小耀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