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背后:是技术缺陷还是人为疏忽?,花季少女命丧小米SU7,智能驾驶安全谁来保障?

本文围绕小米SU7发生的一起惨烈事故展开,详细介绍了事故经过、小米官方回应、雷军表态,还分析了事故引发的舆论争议,并从驾驶员安全意识、智驾功能认知、碰撞车门与爆燃等方面提出了思考。

小米SU7事故背后:是技术缺陷还是人为疏忽?,花季少女命丧小米SU7,智能驾驶安全谁来保障?

昨天中午,当我看到小米的股票突然跳水时,直觉告诉我肯定有大事发生,可万万没想到,竟是这样一起惨烈的事故。

悲剧的序幕在两天前的3月29日晚上10点40多分悄然拉开。有3名年轻女孩,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从湖北自驾小米SU7前往安徽参加考试。然而,命运却在德上枞阳至祁门路段(安徽铜陵和黄山区间)残忍地转折。

根据小米官方在昨天中午发布的回应,初步了解到,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当时车速达到了116km/h。而事发路段由于正在进行施工修缮,施工方用路障封闭了自车道,并将车辆改道至逆向车道。

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系统立即发出提醒,并开始自动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但不幸的是,车辆最终还是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了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小米SU7事故背后:是技术缺陷还是人为疏忽?,花季少女命丧小米SU7,智能驾驶安全谁来保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合相关报道,这辆车在碰撞后随即爆燃。当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时,前排的两名女孩已经被无情的大火吞噬,“烧没了”。后排的一名女孩比较幸运,应该是在火彻底烧起来之前,被好心的路人破窗拖出,但令人痛心的是,之后被送往医院抢救,最终还是没能挽回生命。

这三个正值花季年华的女孩子,在这起事故中不幸丧生。作为旁观者,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她们父母亲人内心的巨大悲痛。这实在是太令人惋惜,也太惨烈了。

这起事故在昨天引起了全网的高度关注,刷屏各大社交平台。要知道,十来天前某地大巴车在隧道内发生死亡14人、37人受伤的重大事故,其关注度都远不及这次小米汽车事故。

究其原因,主要是雷军和他的小米最近在舆论的推动下,被捧得太高了。过度的赞誉和完美的形象,一旦遭遇挫折,反噬可能就极其猛烈。

事故是在3月29日夜晚,也就是周六夜里发生的。然而,周日、周一这两天几乎都没看到相关报道。直到昨天周二(4月1日)上午,舆论才开始发酵。当天中午12点46分,小米公司发言人回应了初步了解的情况。

这中间两天多的空档期,难免会让很多人认为小米有“压热搜”“捂嘴”的嫌疑。毕竟在如今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时代,像小米这样红得发紫的企业和IP,但凡出一点纰漏,都会被舆论迅速推上热搜,更不用说“汽车碰撞燃烧3人死亡”这样严重的事故了。

虽然现在最终的调查结论还未得出,但从小米发布的初步了解情况中,我们也能看到更多细节。

小米SU7事故背后:是技术缺陷还是人为疏忽?,花季少女命丧小米SU7,智能驾驶安全谁来保障?

碰撞发生后,小米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结果发现驾车的并非车主本人。接着,小米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迅速报警、呼叫120。同时,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在30日赶赴铜陵。

从时间线上看,当天22点27分NOA智能辅助驾驶激活,28分发出轻度分心报警,36分48秒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后面,44分24秒,NOA智驾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44分25秒,进入人驾状态,驾驶员打了转向、踩了刹车,26秒 – 28秒车辆撞到水泥护栏。

从车机提示前面有障碍物到车辆撞上护栏水泥墩,仅仅只有2 – 4秒钟的时间,而此时车速仍在97公里/h。

然而,小米官方发布的回应,显然无法平息汹涌的舆论和遇难者家属的愤怒。质疑声此起彼伏,大家纷纷质问,为什么前两天没公布消息,为什么从提示到碰撞只有两秒时间,为什么车门打不开,为什么会发生自燃,等等。

全网都在暗暗期待雷军会采取怎样的处理方式,是继续保持沉默,还是正面回应公众的质疑。

雷军终于坐不住了,当晚十点发微博表态。其中有一句“等到此时,我觉得不应该再等了,我必须站出来,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继续配合警方调查……”

小米SU7事故背后:是技术缺陷还是人为疏忽?,花季少女命丧小米SU7,智能驾驶安全谁来保障?

小米SU7事故背后:是技术缺陷还是人为疏忽?,花季少女命丧小米SU7,智能驾驶安全谁来保障?

雷军的回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合理,但显然不能让家属完全满意。毕竟在这样巨大的变故面前,任何人都很难做到冷静和理智。

目前的情况,除了等待官方调查结果发布,我们别无他法。只有等调查结果出来,才能最终确定事故的真正原因。

网上的评论呈现出几乎两边倒的态势,泾渭分明。有人严厉批评小米压热搜、试图洗白,也有人认为出事故应该找保险而不是找车企。更多的则是一些不嫌事大、浑水摸鱼的人,跟风起哄、唯恐天下不乱。

作为一名老司机,借鉴这起事故,我想分享一些个人的想法。

第一,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我仔细研究了小米回应的时点数据,从车机提示有障碍物、降速,进入人驾,驾驶员往左猛打方向盘、踩刹车,到车辆撞上护栏水泥墩,整个过程仅仅只有2 – 4秒钟的时间,而车速还在97公里/h。

我模拟了一下当时的场景,我觉得驾驶员胆子真的太大了,在开车的时候过于依赖智驾系统,没有专注观察前方道路情况。施工路段的锥形桶或雪糕筒,这么明显的警示标志,都没能令她警觉前方道路变窄或者变道,仍然以高速前进。

小米SU7事故背后:是技术缺陷还是人为疏忽?,花季少女命丧小米SU7,智能驾驶安全谁来保障?

车机提示前方有障碍后,驾驶员一慌,下意识地踩刹车、往左猛打方向盘,结果一头撞上了道路中间的护栏水泥柱(这纯属我作为老司机的经验猜测)。

老司机都清楚,越是遇到紧急状况,越不能随意大幅度打方向盘。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方向盘转动角度稍大一点,车辆就很容易失控。

现在买车的人越来越年轻化,汽车的性能和科技配置固然重要,但驾驶员提高开车安全意识才是重中之重。

第二,现在的智驾只是辅助驾驶,不是盲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刷到过有些人发布在车上睡觉让车子自己开的视频,这种视频简直是害人不浅。

一些新能源汽车出品方在宣传的时候,过度强调“智能”,而弱化了“辅助”属性,这很容易对一些年轻人造成误导,让他们错误地把智驾当成盲驾。

令人感叹的是,遇难者罗某的母亲张某,笃定女儿一定是开启智驾时发生的事故。

她曾与女儿驾驶这辆SU7从深圳去往武汉,在这1000公里的路程里,女儿多次告诉她智驾“方便、安全”。她曾告诫女儿,现在技术还不完善,不能盲目相信,自己开车才放心。“我说她以后一定会后悔;她还反驳我,说有各种(证明安全)的依据。”

这位母亲说的确实有道理。就拿小米汽车的AEB(紧急制动)功能来说,去年宣传的时候声称能在135公里时速的白天、120公里时速的夜间,成功识别前方静止的故障车并立即刹车。

可直到这次4月1日晚上,用户才第一次知道小米SU7的AEB(紧急制动)“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小米SU7事故背后:是技术缺陷还是人为疏忽?,花季少女命丧小米SU7,智能驾驶安全谁来保障?

之前宣传的时候可没明确这些啊。

可惜逝者已逝,只希望这位母亲说的话能让更多家长和年轻人警醒。

第三,碰撞后的车门和爆燃。

我既常开油车,也接触过新能源车。如果车辆在速度达到百公里每小时的状态下撞到水泥墩,我是绝不相信车门一定能打开的。

不管是油车,还是电子系统强大的新能源车,在这种速度和强度的碰撞下,车门能不能打开,很大程度上都要看运气。

关键是,现在的新能源车新奇设计层出不穷,如果你没开过某一款车,很难了解怎么从外面将车门打开。至于车内的人,在高速撞击下可能已经重伤或死亡,破窗可能是唯一的逃生办法。

这场事故,最大的疑问点其实在于车子为什么会爆燃。之前也有开小米汽车出事故的情况,从山上掉下来翻了N个跟头的都有,但都没有爆燃甚至没有着火。

这3个女孩开的车猛烈撞击后爆燃,是这场事故亟待解开的最大谜团。

最后,还是要再次强调: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这三个女孩,背后是三个家庭。一个普通的夜晚,却成了这三个家庭的末日。

最令人无限感慨的是,遇难者罗某的母亲张某,接到电话时整个人都懵了。女儿明明告诉她,是和同学一起坐高铁去池州考试的,她一遍遍地问:“是不是搞错了?我女儿坐高铁去的啊!”

可叹的是,等来的仍只有冰冷且残酷的现实。

本文围绕小米SU7汽车事故展开,详细讲述了事故经过、小米官方和雷军的回应以及引发的舆论争议。同时,从驾驶员安全意识、智驾功能认知、碰撞车门与爆燃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醒人们重视交通安全,正确认识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也呼吁车企在宣传时更加严谨准确。等待官方最终调查结果,才能真正揭开事故的真相。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0801.html

(0)
东京迎荷东京迎荷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