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随着中国经济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而应运而生的绿色职业,通过采访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夏鹏、工业废水处理工黄万辉、自然保护区工程技术人员孔繁燕三位从业者,展现了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美丽中国减碳增绿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迈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批绿色职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这些绿色职业涵盖了从节能减排到生态修复,从清洁能源到循环经济等多个领域,不仅契合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是我国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动体现。近日,让我们一同走近3位绿色职业从业者,看看他们是如何成为绿色未来的“筑梦者”,以实际行动为美丽中国减碳增绿的。
画面中,夏鹏(左)在六安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内,正和同事认真地检查维护设备。
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夏鹏——悉心维护“大型充电宝”
深夜,当城市陷入沉睡,正值用电低谷时段,在安徽省六安市的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以下简称“六安氢能站”)内,制氢系统悄然开始运转。夏鹏换上工作服,戴好安全帽,穿梭于各种设备之间,目光专注地仔细检查每一个运行环节。作为运维管理员,他肩负着确保这座储能电站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重任。
“储能电站主要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就像是一个‘大型充电宝’。”夏鹏耐心地解释道,氢储能模式是利用夜间非高峰时段的电能或者富余的新能源电能来大规模制氢,将电能转化为氢能并存储起来,待用电高峰时,再将氢能转化为电能输送上网。据了解,六安氢能站通过“电—氢—电”的循环转换,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091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89吨,为节能减排做出了显著贡献。
2003年参加工作后,夏鹏在国网六安供电公司先后从事过电能计量、电力营销、能源服务等多种工作。2019年,他来到六安氢能站,见证了这个项目从“一个理论构想”逐步落地成为“国内首座”的全过程,他的身份也随之转变为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
所谓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就是使用工具、量具、检测仪器及设备,进行电化学、压缩空气、飞轮等储能单元或系统的数据采集、状态监测、运行维护及设备资料管理的人员。身为“大型充电宝”的“维护者”,夏鹏每天都会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对电站进行全面的运行监控、巡视检查和安全管理。深夜,尽管有自动化监控系统,但他依然坚持每隔一个小时就到运行车间查看一次设备,认真记录氢气纯度、剩余水量等数据;清晨,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检查纯水设备、整流设备的状态,为新一天可能的电力供应做好充分准备。即便对工作流程已经了如指掌,夏鹏依然保持着初次接触时的谨慎与专注。
“储能电站的运维工作,看似重复,但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夏鹏严肃地说,“这要求我们必须熟悉各个设备的技术原理,了解设备的组成和构造,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积累经验。”然而,仅有知识和经验还远远不够。面对突发情况,夏鹏还需冷静应对、果断决策。2024年5月22日,例行巡查的夏鹏突然发现,制纯水过程中,纯水的电导率降低,产水流量下降。“怎么回事?”夏鹏立刻警觉起来,迅速启动旁路供水系统,并联系厂家分析问题。很快,在与厂家远程会商后,夏鹏更换了相关零部件,调整盐碱用量,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
除了设备故障,突如其来的电网紧急调令也让夏鹏时刻保持警惕。2024年7月23日夜晚,国网六安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监测发现,六安氢能站所在区域局部电网负载过高,要求氢能站即刻发电运行。不到2分钟,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功率从零攀升至满功率,在历经近2个小时运行后,完美地完成了一次顶峰任务。“这种关键时刻,必须要紧盯每一项设备运行状况,确保高效运转、精准运行。”夏鹏表示,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六安氢能站共参与电网调峰16次,均顺利完成任务。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储能电站的运维将向‘数字孪生 + AI诊断’转型,我们运维管理员将不仅是‘设备维护者’,还会成为‘能源价值的重构者’。”说起职业前景,夏鹏眼中充满了期待。
图中,黄万辉正在检测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工业废水处理工黄万辉——妥善处置每一滴污水
机器轰鸣,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中信环境技术高阳县污水处理厂项目内,一股股工业废水从管道源源不断地流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工艺,几小时后,这些原本含有害物质的废水不再浑浊,最终达标排放。
“高阳县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之乡’,纺织离不开印染,我们厂主要处理的就是印染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水,每天处理量大约有18万立方米。”工业废水处理工黄万辉身着一身灰色工装,说话语速轻快。36岁的他,从事这项工作已是第十个年头。
“工业废水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化学、生物、机械等多学科知识。”黄万辉认真地说,这要求从业者知识储备丰富、技术操作过硬。起初,为了更好胜任这份工作,他还专程到职业技校系统学习,弥补知识和技术上的短板。
黄万辉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厂区巡检,他需要定时掌握各个区域的废水处理指标及水泵、鼓风机等关键设备的运行情况。巡检过程中,有许多机器和部件需要他动手检测,到了夏天,他经常一身都是汗水、泥水和污水的混杂。
有一次,厂区内的一段地埋管道突然破裂,直接影响了整个项目现场一半的生产,情况极为紧急。黄万辉第一时间下达进水指令,利用现场的应急池和库容池进行缓冲,并迅速组织团队集结抢修。从定位破裂点到挖掘、更换管道,黄万辉与同事们全力以赴、紧密配合,从前一天中午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5点,终于恢复了生产。这个“急就章”得益于黄万辉日积月累的巡查总结,也是他敢于决策的作风体现。
在生产管理工作之外,黄万辉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在项目的运行过程中,黄万辉发现某些工业废水的COD(化学需氧量)浓度较高,且含有难降解的有机物质,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去除这些污染物,导致出水水质不稳定。对此,他与同事们专门对原有的活性污泥法进行优化,增加了厌氧—好氧工艺,并引入生物膜反应器。经过技术改进,出水COD浓度显著降低,得到当地环保部门和生产企业的高度评价。
黄万辉坦言,做工业废水处理的人,其实压力都挺大的,因为处理结果直接影响到环境质量。尤其到了工艺调整的时候,他必须时刻关注进水水质的变化,及时调整曝气量、药剂投加量等,确保每一滴废水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每一滴水的处理都关系到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任何疏忽都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黄万辉说,“我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看到经过处理的水成功达标,环境因此改善,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画面里,孔繁燕(右)与同事正在对迁徙候鸟进行观测。
自然保护区工程技术人员孔繁燕——守护“情人湖”的生态平衡
柴达木盆地东缘,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有一对被称为“情人湖”的“高原姊妹湖”——可鲁克湖与托素湖。初春时节,这里水鸟翩跹、芦苇摇曳,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近些年,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鸟类种群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5月,我们还首次拍摄到了30多只金斑鸻。”清晨,伴着虫鸣,可鲁克湖—托素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工程师孔繁燕,带着红外相机来到湖岸线前,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护候鸟工作。
作为一名自然保护区工程技术人员,孔繁燕坚持用科技的力量守护鸟类多样性。2022年来到保护区工作后,她整合原有监测设施,构建起一套“天空地”一体化资源监测体系,将原本零散的观测数据整合成一个包含水文、植被、野生动物等六大模块的数字化平台。这一创新举措极大提高了监测效率,为候鸟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你看,去年我们观测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种群数量同比增长了12%。”在办公室的电子大屏前,她熟练地调出历年对比数据,眼角眉梢都是欣慰。
总面积达9.78万公顷的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不仅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也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屏障。面对保护区湿地退化的问题,孔繁燕带领科研团队分析数据、总结规律、研判趋势,采用“湿地 + ”模式,探索湿地保护修复解决方案,科学开展湿地健康评价、盐碱地植物培育等基础理论研究,为湿地保护提供技术遵循和科技支撑。
孔繁燕还提出并建立了“社区共管”机制——让周边牧业村的村民变身“生态协管员”,通过轮牧补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方式,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生态账要算长远,牧民们的帐篷就是最好的移动监测站。”孔繁燕说。
在科普教育方面,孔繁燕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她利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她主导设计的生态研学课程,更是将水质检测等专业工作转化为趣味实验,激发了孩子们对生态保护的兴趣和热情。截至目前,研学课已累计培养100多名“小小生态讲解员”。
现如今,可鲁克湖—托素湖保护区的鸟类名录已从143种增至149种,该保护区也成为青海省唯一同时拥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与“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双牌匾的保护区。
“在保护区的许多工作都不是实施后立刻能看到成效的,受外界环境影响因素较多。”孔繁燕说,“这是一个必须久久为功才能有成效的职业,希望今后能得到大家的更多关注与理解。”
本文介绍了随着中国经济绿色化发展而兴起的绿色职业,通过讲述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夏鹏、工业废水处理工黄万辉、自然保护区工程技术人员孔繁燕三位从业者的工作日常、面临的挑战及取得的成果,展现了绿色职业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他们用实际行动为美丽中国减碳增绿,值得我们尊重和关注。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