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介绍了其在中期评估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从模式创新、技术赋能、机制创新三个方面,通过多个具体案例展示了各示范县(市)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上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
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呢?在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我们看到了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答案。它们积极探索模式、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形成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好经验。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目前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中期评估工作已顺利完成。评估结果表明,示范县(市)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创建指标整体保持良性增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创新做法不断涌现,能力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各示范县(市)积极探索节约集约模式、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机制和制度经验。
模式创新——从平面扩张到立体增值,土地“长”出多重价值
当华灯初上,上海市静安区苏河湾呈现出一幅独特的景象。市民余女士带着孩子漫步在城市绿地公园,头顶是蜿蜒的空中连廊,脚下是灯火通明的地下商业空间。
这座名为“苏河湾万象天地”的综合体,以“垂直峡谷”为设计理念,将地下两层商业空间、地面绿地与空中连廊巧妙衔接,仿佛串起了百年历史建筑慎余里与现代甲级写字楼群的“时空对话”。
余女士开心地说:“在这里,逛街就像逛公园一样惬意,还能在历史建筑里悠闲地喝咖啡,欣赏苏州河美丽的夜景。”
这一场景的背后,是静安区推行的存量地区“地上地下整体开发”模式的全新实践。通过政企合作,采用经营性地块与绿地“统筹开发、分类供应”机制,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该项目整合了商业空间、文保建筑与市政设施,近半数集中于地下,不仅完好地保留了慎余里、天后宫等历史建筑群,还将绿地公园开放共享,打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无围墙社区”。
静安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徐健介绍道:“市中心的土地需要承载多重功能,既要充满商业活力、服务市民,又要留住城市的记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功能多样复合,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上海以“立体共生”破解了超大城市更新难题,而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则通过“产业链供地”,用700亩土地激活了千亿产值。
在新吴区华虹半导体产业园,12英寸晶圆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保障这个总投资超百亿美元的项目顺利落地,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2018年,面对华虹的扩产需求,新吴区政府从工业区“抠”出700亩土地,采用“带地上建筑物挂牌”政策,实现了存量资产的活化利用。
围绕华虹,政府通过“产业链供地”吸引了多家上下游企业进驻多层厂房,共享环保、物流设施,用地成本降低了20%。新吴区运用“最高法定年期出让、先租后让、地价修正”等政策,推行“亩产论英雄”评价,全区集成电路产值突破了1700亿元。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副司长孔维东表示:“从平面扩张到立体增值,土地节约集约要向立体要空间、向产业链要效益、向全周期要活力。示范创建推动更多节约集约理念走向实践,是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关键抓手。”
技术赋能——从生态困局到智能再造,资源“叠”出倍增效益
在江西省彭泽县矶山生态化工园内,AGV无人叉车正沿着5G基站投射的蓝色光带精准穿行。空中,搭载热成像仪的巡检无人机掠过合成塔,将实时炉温传回智能中心。这是江西心连心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绿色生产图景。
该企业通过“纵向折叠 智能再造”模式,实现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显著提升,为破解“化工围江”困局提供了可行方案。
在占地压缩至1266亩的新厂区,工程师陈敏登上28米高的设备平台,眼前是层层叠叠的钢构装置。他介绍说:“这套直径18米的煤气化装置,我们把变换、硫回收等5个单元垂直整合,占地比传统布局减少了61%。”俯瞰厂区,22组生产装置如同积木般垒成9个立体模块。
陈敏还介绍,利用“高跨水池 垂直凉水塔”技术,22座凉水塔累计节约用地40亩;锅炉车间化身“立体积木”——地下6米建污水处理池,地面1 – 8层为设备层,顶部布置脱硫脱硝装置,实现了“零新增用地扩建”。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则利用“光电机器眼”实现了磷矿资源的高效利用。
夷陵区樟村坪镇是亚洲第二大磷矿腹地,拥有丰富的磷矿资源,其中中低品位磷矿占比80%左右,选矿提纯至关重要。
走进宝石山矿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光电选矿车间,一批批经过破碎筛分处理后的10毫米至40毫米粒径的原矿,通过输送机被送入光选机。在这里,X射线穿透矿石进行识别,将磷矿与废石有效分离。
在另一边的中控室里,电脑屏幕实时显示数据信息。公司光电选矿厂厂长王文元介绍:“当前,每小时处理量为95吨,精矿产率达到42%。这套‘光电眼’比老师傅更敏锐,分选后将尾矿输送到井下填充采空区,矿石利用率可提高70%以上。”
从矿山到海洋,新科技在各领域都帮助资源利用实现了提质增效。
在江苏省东台市海面上,连片的光伏板向远方延展,光伏板“丛林”中,一台台风机矗立着,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这里是东台市沿海经济区方东垦区210兆瓦渔光互补集中式发电项目的现场。
该“风光渔”项目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用海面积达4000余亩,通过创新的立体分层确权发证模式,推动海域节约集约利用率不断提高。项目负责人孙震介绍:“依托光伏板遮光降温、抑制藻类繁殖等优势,渔业养殖产量显著提高。”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朱道林表示:“资源利用领域的技术创新日益突出。综合节地技术,强化复合利用,能够推动节约用地、减量用地;矿产技术突破,实现资源绿色开采和高效综合利用;‘风光电立体用海’‘深水网箱立体养殖’等技术发展,实现蓝色国土利用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
机制创新——从“沉睡资源”到“绣花功夫”,老空间找回发展活力
在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橘园智能产业园内机械轰鸣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锐捷数字化智能工厂的立体车间内,5层楼高的生产线正全速运转。
两年前,这片28亩的狭长地块还因无法满足传统厂房建设标准而面临闲置。如今,通过“工业上楼”模式,产能较改造前提升了近20倍。园区负责人轻点园区屏幕,空中连廊的实时数据便跃然眼前:“这就是‘弹性容积率’赋予的空间魔法。”
面对土地资源紧缺与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仓山区以制度创新破题。针对老工业区,当地创立“税收贡献—容积率浮动”制度,容积率整体提升约一倍,相当于再造一个园区。在橘园洲片区,这种“向上生长”的策略带来了惊人变化——逾45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单亩年产值从不足68万元飙升至1.8亿元以上。
在千里之外的安徽省广德市,沪皖康养基地会客厅正迎来首批长三角旅居客,十分热闹。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废弃20年的老窑厂呢?
项目负责人回忆起寻回活力的过程:砖窑倒闭后,曾试图转型开办酒店,却以烂尾失败告终。最终通过“资产户口簿”制度精准诊断,依靠“政府收储 专家会诊 市场嫁接”组合拳,成功开起了康养基地、度假乐园等,盘活了这片沉睡的土地。
广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戴龙强展示的电子沙盘上,37处“沉睡资源”正被重新点亮:圣境泊崖帐篷酒店在山体修复中新生,曾经的校舍化身文化书屋……这种“绣花式”管理,使闲置土地周转周期明显缩短。
山东省微山县夏镇街道千亩连片鱼塘折射着管理智慧的迭代。
清晨薄雾中,养殖户老杜打开手机APP,智能投饲系统随即响应,水流带着鱼群在“三池两坝”净化系统中循环。微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矿保科科长任刚介绍:“10年前这里还是采煤塌陷区,现在每亩水面年产值近5000元。”通过“政府—矿山—专家”铁三角机制,昔日“生态伤疤”变为“聚宝盆”——矿井水净化后养鱼,煤矸石制成建材。
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易树柏表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需要系统思维破局的综合改革工程。通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推动各地以标准为基础、指标为依据、创新为动力、示范为导向,不断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整体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围绕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介绍了其在中期评估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从模式创新、技术赋能、机制创新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各示范县(市)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上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这些示范县(市)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为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机制,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