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成都银花丝这一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其制作工艺、发展历程、特色环节,以及传承人与创新成果,展现这一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与时代活力。
成都银花丝,也被称作“银花丝工艺”,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闪耀了1700多年。2008年,它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员。
仅仅是一把镊子、一把剪刀、一块耐火石棉板,再加上粗细各异的银丝,这些看似普通平常的工具和材料,在银花丝技艺传承人的手中,却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无限的创造力,精心雕琢,最终成就了一件件光彩夺目、令人赞叹不已的银花丝作品。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文化中国行》的脚步,一同去揭开成都银花丝的神秘面纱。
在四川成都的一间工作室里,63岁的银花丝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道安,正带着十几名学员全神贯注地伏案工作。只见一根根银条,在工匠们的巧手下,依次经过填丝、垒丝、穿丝、搓丝以及焊接等多道复杂而精细的工序,逐渐有了雏形,最终变幻成了一件件精美繁复、独具匠心的银花丝工艺品。道安18岁就进入金银制品厂,开始从事银花丝制作工作,至今已经在这个行业深耕了45年,他就像一位坚守在技艺殿堂的守护者,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对银花丝工艺的热爱与执着。
银花丝技艺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由于其制作工艺极为繁杂,而且用材是高纯度的纯银,成本十分昂贵,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显得有些“高高在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银花丝工艺品才开始慢慢走进大众的视野,逐渐普及开来,并且还出口至欧美十多个国家,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道安告诉记者,银花丝的制作过程完全依赖纯手工,不同的环节还需要不同的工匠进行操作,哪怕只是制作一副小小的耳环,也都需要花费一周的时间,可见其制作之精细、工艺之复杂。
成都银花丝最具特色的环节当属“平填花丝”。匠人们会把设计好的图样小心翼翼地放在耐高温石棉板上,然后根据图样,用花丝精心勾勒出基本的轮廓,再仔细找出相应大小的花丝,平填在图样上。这个环节,被道安形象地形容为“费时费力费眼睛”,足见其难度之大、要求之高。
在工作室中,记者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这里既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原来,这是因为平填花丝完成后都要进行高温焊接,只要有风吹过,就无法控制火的方向,导致焊接失败。“高温焊接”是银花丝制作技艺的十多道工序中难度最大的一道,它不仅考验着工匠们的技术水平,更考验着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道安大胆创新,推出了银丝画。这种作品的制作方法更加简单,成本也更低,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广泛青睐。同时,由于业务的不断拓展,对制作银花丝的手艺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也为银花丝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母亲道安的耳濡目染下,女儿王晓璐从小就对这项技艺充满了喜爱和好奇。22岁大学毕业后,她便毅然投身到银花丝的世界中,至今已有十余年。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她不断进行创新设计,制作出了更多符合现在年轻人审美的作品。
银花丝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道安女儿王晓璐表示:“其实我们现在在做一些国潮风的大众比较喜欢的主题,比如十二生肖、仙鹤图案。通过贴近大家生活的主题,把银花丝更好地延展出去,让更多人通过我们的设计和工艺来了解银花丝。”
本文介绍了成都银花丝这一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其制作工具与工艺、发展历程、特色环节“平填花丝”和“高温焊接”等。同时提到传承人道安的创新成果银丝画,以及其女儿王晓璐在传统技艺基础上的创新设计,展现了成都银花丝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以适应市场需求,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古老技艺。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