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大厂高管女儿“开盒”孕妇事件展开,深入剖析了“开盒”黑灰产在社交平台的现状,以及青少年参与“开盒”等网络暴力行为背后所反映出的法律规范缺失、道德文明失守等问题,同时探讨了网络道德审判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青少年网暴“开盒”问题的方向。
短评
近期,大厂高管女儿“开盒”孕妇这一事件持续发酵,不断引发外界对于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暴力以及个人信息安全的深度担忧。近日,南都特别推出了“人肉开盒再调查”系列报道,记者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在如今的社交平台上,依然存在不少“开盒”者在主动招揽生意。而且,“开盒”黑灰产中的引流套路变得更加隐蔽,那些发帖人大多自称为受害者,然而在评论区却满是“私我有教程”等留言,这些留言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且危险的黑灰产业链。
在此次报道中,有一位年仅15岁的少年小宇透露,他以前也会帮别人进行“开盒”操作。不过由于近期监管变严,他便开始转卖“开盒”教程。小宇声称:“卖教程没关系的,哪怕是‘开盒’也没事,因为我是小孩哥,而且‘开盒’是对的,可以保护自己。”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小宇完全没有意识到“开盒”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报道中还提到,在那上百条贩卖“开盒”教程的留言里,有不少人已经明确扬言“出事不负责”,但即便如此,那些“求教者”依然趋之若鹜,这一现象着实令人担忧。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触网”低龄化的趋势愈发明显。青少年拥有使用互联网的权利,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从“开盒”这类网络暴力事件,再到未成年人网络打赏、游戏消费等热门话题,我们不难发现,在如何从法律层面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这一方面,相关的规范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就像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在像小宇这样的“小孩哥”眼中,“未成年”似乎成了他们违法行为的免罪金牌,他们认为“保护自己”的方式不是“拿起法律武器”,而是通过“开盒”去战胜“开盒”。这种错误的认知既反映出青少年法治意识的淡薄,也说明了对于青少年触网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新行为、新现象,现有的法律工具存在着“管不住”“没法管”的问题。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要想共同筑起最坚固的防线,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文明共识。然而,“文明”这一内心的法律在青少年触网时却频频失守。以“网络厕所”为例,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谁骂得更难听,谁就会被当作值得“尊重”的“老师”。那些或“认同”或抱着“看乐子”心态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难以自拔,他们陷入极端情绪中却浑然不知。类似这样的小恶不断汇聚,最终酿成大恶,道德的门槛被逐个击破,直至上演“开盒”这样的严重网络暴力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表达自由被严重异化,发泄辱骂被“正常化”。这种现象并非仅仅出现在青少年群体和“网络厕所”里,只不过“黑话”“未成年”等标签让这一暴力现象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在为青少年带头、打样呢?答案不言而喻,仅仅规范教育青少年“文明上网”大概率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
其实,不少网络暴力事件都源于道德审判,而参与审判的又何止是青少年。在2023年,一位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仅仅因为被质疑“精心打扮后接受采访”,就不堪网络暴力的重压而坠亡。类似这种打着正义旗号的道德审判在近些年并不少见。从个人行为逐渐演变成集体式攻击,再到“开盒”这样的违法行为,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贯穿始终,并且愈演愈烈,最终演变为以恶制恶。那么,网络上的“道德焦虑”为何会发展到如此地步呢?或许焦虑的并非道德本身,那些标榜正义的背后,可能只是流量焦虑在作祟,也有可能是一次社会信任危机的爆发。
青少年网暴“开盒”现象频繁出现,青少年由于心智尚未成熟,难以分辨是非对错,很容易将这种行为误读为正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监管部门和法律明确表态,坚决遏制小恶之“苗头”,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心理关注与正向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网络行为准则。
本文围绕大厂高管女儿“开盒”孕妇事件,揭示了“开盒”黑灰产现状及青少年参与网暴的情况,指出当前法律规范建设不足、青少年法治与道德意识淡薄等问题,分析了网络道德审判的根源,强调解决青少年网暴“开盒”问题需监管、法律与家校社会多方共同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7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