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人文科学的价值与意义展开,邀请了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进行探讨。结合复旦大学调整文科招生比例引发的“文科有无用”热议,陈平原分享了他对人文学科的看法,还提及了人文教育、大学发展、文科生就业、人工智能影响等多方面的观点。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标签。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在学界颇具声望的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在当今AI时代的大背景下,他将与大家深入探讨人文科学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不久前,一则消息在教育界乃至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复旦大学宣布将对文科招生比例进行调整,这一举措瞬间让“文科到底有没有用”这个话题再次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
陈平原教授在人文教育领域已经深耕了几十年,对于当下的教育形势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积极发展新工科是顺应时代潮流、势所必然的选择。然而,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忽略了人文学科“虚名”背后所承载的大学精神。他特别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复旦的文科代表或决定复旦的声誉。”
陈平原教授始终将以文学教育为整个中国社会重建一种更为合理、得体、通达与优雅的“知识视野”与“价值尺度”作为自己念兹在兹的志业。在他的公开发言中,这也是一大核心主轴。他坚定不移地坚信人文学科具有“无用之大用”。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对当下中国以积累知识为主轴的文学教育进行深刻反省,更要理直气壮地宣扬人文学的好处。
陈平原教授毫不掩饰他对文史哲、数理化等所谓“长线专业”的偏好。在他看来,现在很多人喜欢说“专业对口”,这种观念往往错误地将“上大学”等同于“找职业”。而很多中国大学也顺着这种观念,把自己降低到了“职业培训学校”的层次。当下在中国,不少热门院系的课程设计过于注重实用化。实际上,很多技术类工作,上岗前进行三个月的培训就足够了,实在不值得耗费四年的大学时光去专门学习。相反,像中文系的学生,他们研习语言、文学、古文献,这对学生的智商、情感以及想象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虽然学生走出校门后,所学知识不一定马上就能派上用场,但这些知识绝不会白学,终归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发挥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节目中的时间轴内容,了解陈平原教授在不同时间点分享的精彩观点:
【1:20】分享二十年来关于人文教育的深入思考
【3:53】强调现在大学发展新工科很有必要,还提及北大20年前就已经在进行调整
【7:28】指出文科在一所大学的声誉中占据很大比例,不能只看重“实利”而忽略文科的“虚名”
【9:15】探讨如何看待当下文科生就业难题
【13:08】建议各个大学都应该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以此消除对技术的恐惧或迷信
【14:33】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对所有专业产生影响,并且指出比人文学更易受冲击的是工程相关专业
【16:10】提出一个有趣的设想,同一个大模型能否设置两种制式:发散型(美颜相机)与求真型(原生相机)
【18:56】用“在北大随便扔一个馒头,就能砸到一个诗人”来形容北大的人文氛围
【25:19】强调师生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界限与距离
【27:07】认为劝学并不能解决问题,年轻人应该直接和现实人生对话
【29:35】提议调整高校绩点制度,让大学生避免承受无效内卷的压力
【32:25】提到今天大学生的压力与困惑比他们那一代大得多,但同时也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
【34:01】断言标准化的芯片设置不会是人类的未来
本期嘉宾介绍:
陈平原是广东潮州人,他是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其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文学史、教育史、学术史、图像史等多个方面。他先后出版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有声的中国》《未完的五四》等四十余种著作。在2024年1月,商务印书馆推出了24卷《陈平原文集》。
本文围绕AI时代人文科学的价值与意义展开,陈平原教授针对复旦大学调整文科招生比例引发的争议,强调人文学科“无用之大用”及所承载的大学精神。同时,他还分享了在人文教育、大学发展、就业、人工智能影响等多方面的观点,鼓励重视人文学科的长远价值,为当下教育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思考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7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