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正确服药展开,通过介绍机体对物质的代谢机制,阐述了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过程,并通过具体案例对比,强调了遵循医嘱按时服药的重要性,还指出不按时服药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最后呼吁大家配合医嘱以实现药到病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疑问:什么才叫好好吃药呢?医生叮嘱的一天三次,是不是只要一天总共吃了三次就可以了呢?甚至有人会想,要是今天特别忙,能不能一次就吃三次的量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加工厂,对于外来的物质有着一套复杂而精妙的利用机制。当我们通过口腔摄入食物和饮品后,身体会将它们分解成能够被吸收利用的有用物质,以及无法利用的排泄物质,最终将这些排泄物质排出体外。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不管我们吃的是香蕉、苹果,还是鸡蛋、汉堡,最终排出的都是粪便和尿液。
不过,这里有一个特别的例外,那就是金针菇。这种神奇的物种仿佛披着一层能抵御人体胃酸、蛋白酶等各种攻击的纤维战甲。我有时候甚至会想,如果金针菇是一种智慧物种,说不定现实版的“猩球崛起”就要上演了。
药物作为一种外来物质,同样会被身体以特定的方式进行消化、分解和利用。从我们服用药物开始,药物会在体内经历分解的过程,然后逐渐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药物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浓度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通常是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直至完全排出体外。
举个例子,有一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医生要求一天吃两次。有一位A君,他严格按照每12小时吃一次药的规律服药,比如早上8点和晚上8点各吃一次。这样一来,药物在他体内的浓度能够持续保持在有效浓度以上,从而有效地对抗疾病。仅仅服药3天后,他的病情就有了明显的好转。
然而,还有一位B君,情况就不太一样了。第一天早上8点他正常吃了药,但是晚上因为沉迷于游戏,打完游戏后才想起吃药,这就比正常时间晚了几个小时。到了第二天,正好是周末,他和朋友聚会时忘记带药了,一直到快晚上回家才吃。结果,他感觉自己的病情并没有太大的好转。
这是因为B君体内的药物代谢出现了“断档”(如上图阴影区域所示)。前一次服用的药物浓度已经降到了有效浓度以下,而后一次服用的药物还没有完全分解,未能达到有效浓度,这样就无法更好地对抗疾病。
当然,有一些疾病,凭借机体自身的调整能力,即使没有好好吃药,也可能会痊愈,只是可能会比按时服药的人好得慢一些。
但有一种很尴尬的情况是,医生以为你按照医嘱好好吃药了,可实际上你并没有。这样一来,药物原本应该发挥的药效就没有起到作用,医生可能就会选择更强效的药物、更大的剂量,甚至会考虑其他的治疗方向。
这意味着什么呢?要知道,药物的毒性和剂量是成正比的。比较好的情况是,你吃了更多量的药,最后病情还是好了。但最差的情况是,这种不按时服药的行为误导了医生,让医生去寻找其他的诊疗方向,这就会导致更多无谓的检查,还可能会使用不对症的药物。这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也让我们辛苦赚来的钱打了水漂,想想就让人心疼。
所以说,这世界上最悲哀的故事,莫过于你欺骗了我(没好好吃药),我伤害了你(只好加大剂量)。治病救人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能不能多讲点诚信,好好遵循医嘱呢?
一句话总结,当医生要求一天吃两次药时,这意味着要把一天的24小时平均分配,24除以2等于12,也就是每12小时吃一次药,而不是简单地认为一天吃了两次就行。
同理,如果是一天吃一次或者三次药,也按照这样的原理进行推算。同样的,医生要求饭前或饭后吃,早上或晚上吃,都是有其科学道理的。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服药的人来说,更要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
所以呀,为了能够更好地药到病除,大家一定要好好配合医嘱(以及其他必要的检查)。
感谢阅读,疾病虽然在所难免,但祝愿大家健康常乐!
本文强调了正确服药的重要性,通过对比按时服药和不按时服药的案例,阐述了不按时服药会导致药物代谢“断档”,影响药效,还可能误导医生治疗方向,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醒大家遵循医嘱,养成良好服药习惯,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8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