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举行的2025第八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上,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绿色储能研究所所长陈永翀展示了全球首款本征安全的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这一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介绍了该技术的特点、研发历程、落地成都的原因、产业布局以及未来规划等内容。
“在成都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我们的科技创新成果真正实现了从‘0到1’的伟大跨越。”
3月29日,2025第八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在成都盛大举行。在此次对接会上,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绿色储能研究所所长陈永翀,满怀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一组特殊电池——全球首款本征安全的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这一革命性的技术成果,不仅成功入选当天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十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更在成都这片热土上,完成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一跃,开启了储能电池产业的新篇章。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该技术采用了突破性的“固液分离”模式,将未注液电芯与组柜系统巧妙分离,从而实现了生产、运输、应用、回收全链条的本征安全。陈永翀形象地用比喻解释这一技术创新点:“传统储能电池就像封闭罐头,而我们打造的是可呼吸的生命体。”原来,电池壳体设有管道与外部安全系统实时联动,再配合多孔超厚电极结构,成功破解了大容量长时储能的安全难题,为储能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始于2010年北京实验室的原理研究。科研团队历经13年的艰苦技术攻关,终于在成都结出了丰硕的产业成果。
2019年是该技术落地的重要转折点。陈永翀回忆道:“当时承担成都市储能产业规划课题,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成都的独特优势。”成都不仅是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的“胡焕庸线”关键节点,更具备“可进可退”的优越区位优势。向西,它可辐射西北地区新能源应用市场;向东,能连接川渝产业基地。基于这些优势,2023年,陈永翀带领北京团队整体迁至成都,成立了好风光储能技术(成都)有限公司。
陈永翀透露:“我们在武侯工业园建设的全球首条100MWh示范产线,于2024年7月成功试生产出首批电池产品。”这些产品已顺利通过外部强制短路、内部短路等本征安全测试,目前储能电站示范应用与商业推广正在同步推进。
谈及选择成都的原因,陈永翀细数了三大核心竞争力。在运输方面,无论是海运还是中欧班列,都可采用普通货物运输,有效规避了危险品运输限制;成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为关键设备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成都市科技局和清华四川院等部门机构主动搭建平台,帮助团队对接园区资源。他还特别提到了成都的创新文化:“在这里,既能感受到城市蓬勃的发展活力,又有适宜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这种独特的氛围吸引我们为城市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目前,陈永翀团队采用了“1+N+M”的产业布局模式。即1个成都总部基地负责研发制造,在周边优选N个电芯部件制造基地,同时在全国及海外地区布局M个园区建设组柜系统集成应用基地。这种“成都智造+全球应用”的模式,已经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陈永翀透露,公司已与韩国、中东合作方就海外建设电池组柜系统生产线达成合作意向,成为目前唯一进入市场应用的中国原创储能电池技术。
随着意向订单逐步进入交付阶段,团队开启了新一轮的产业布局。陈永翀表示:“今年重点是扩大本征安全电池储能系统的示范应用,但要实现大规模制造,还需要更大规模的园区支撑。”目前,团队正与多个产业园区积极接洽,计划在成都及周边建设升级版商业产线。他感慨道:“从2019年为成都做产业规划,到如今在这里实现从0到1的突破再到规模产业化,这个城市充分证明了科技创新落地的无限可能。”
本文围绕成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全球首款本征安全的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展开,介绍了该技术的特点、研发历程、落地成都的缘由、产业布局以及未来规划。展示了成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也体现了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艰难历程和无限可能。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8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