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我国老年听力受损人群现状展开,介绍了上海举行的关于助听器验配管理及康复科普会议,分析了当前助听器验配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未来计划,还提及了即将实施的国家标准。
近年来,老年听力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2024年10月发布的《中国老年人群听力损失与助听器应用调研》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我国老年听力受损人群已高达1.2亿之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过去的5年间,仅有14%的老年听力受损者接受过检测,而助听器的佩戴率更是低得可怜,不足5%。更让人担忧的是,不少老人为了节省开支,购买了低价且品质存在问题的助听器。这些劣质产品不仅无法达到助听的效果,反而可能导致“越戴越聋”的严重后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健康生活促进会听觉防护与康复专业委员会2025年工作会议暨助听器验配管理国标宣讲会及助听器康复科普会议本周末在上海顺利举行。此次会议意义重大,汇聚了助听器验配师、医学专家、行业标准化制定者等多方专业人士。他们围绕助听器验配管理、康复科普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旨在提升听力健康服务的质量,推动整个行业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韩朝指出,听力损失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大约有70% – 80%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至少50%的老人需要佩戴助听器。然而,当前助听器验配行业却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验配师的培养缺乏统一的标准,多数从业人员是由助听器厂家自行培养的,这就导致了他们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部分老年人对助听器存在误解,他们担心佩戴助听器会让其他人认为自己是残疾人,从而遭到歧视,这种观念使得助听器的接受度较低。
韩朝强调,助听器的验配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首先,患者需要在医院进行准确的听力检查,然后由专业的验配师进行调试。与传统的模拟机不同,现代数字助听器具有更强大的功能,它可以针对不同的频率进行调节,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助听器并非购买后就可以一劳永逸,建议患者每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听力,并对助听器进行相应的调试。同时,他还提醒老年人要重视耳部疾病的治疗,像中耳炎、鼓膜穿孔等疾病都可能会加重听力下降。另外,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也有助于延缓听力下降的速度。
从门诊接诊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老人往往是在听力下降甚至几乎听不见声音时才想到去就医。年纪大了,出门就医不方便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韩朝透露,上海健康生活促进会听觉防护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在相关基金会与企业的支持下,计划与社区进行联动,开展听力筛查和助听器试戴服务。目前,这项服务已经在上海的部分社区进行试点,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筛查的范围,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此外,在助听器的使用方面还存在着另一个误区。很多人会随意从网上或是非正规机构购买助听器,这些渠道购买的助听器虽然价格相对便宜,但可能是三无产品,甚至可能对听力造成二次损伤。助听器验配师王薇指出,为老人验配助听器时,不仅要明确其听力损失的原因和程度,还要评估其言语辨识能力。她强调,务必选择正规的专业验配中心,通过全面的评估,科学地调试助听器。因为网上购买的助听器无法根据个人的听力情况进行精准调试,可能会导致声音过响、嘈杂,从而进一步损害听力。
据了解,此前各听力中心进行助听器验配时,都是由相关生产厂家自行制定流程和规范,导致相关标准并不统一。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郗昕介绍,《助听器验配服务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将于今年4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的实施将使助听器验配更加规范,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郗昕表示,该国家标准明确了开展助听器验配的前提条件,涵盖了人员教育培训、验配场所、设备以及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规定了助听器验配的具体流程,同时对开展助听服务的质量管理提出了要求,包括客户档案维护、满意度调查、投诉处理等。
本文聚焦我国老年听力受损人群现状,指出当前助听器验配行业存在验配师水平参差不齐、老年人接受度低、购买渠道不规范等问题。上海相关会议的召开及即将实施的国家标准,有望推动助听器验配行业规范化,社区联动的听力筛查等服务也将为老年听力健康提供更多保障。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8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