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中关村论坛具身智能大会,围绕朱啸虎质疑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困难这一事件展开,深入探讨了具身智能的概念、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分析了投资人的不同关注点和行业所需的资本支持。
在3月30日举办的中关村论坛具身智能大会现场,出现了颇为有趣的一幕。众多具身行业人士纷纷被与会者追问,如何看待朱啸虎质疑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困难、批量退出具身智能项目这一情况。其中,穹彻智能联合创始人卢策吾显得尤为为难,他笑着对大家说道:“朱啸虎也是我们的早期投资人。”
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它处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的交叉领域,有着独特的内涵,强调实体设备与智能决策要进行深度结合。机器人只是具身智能的一种表现形式,除此之外,像无人驾驶车辆、可穿戴设备等也都属于具身领域。
作为朱啸虎的被投企业代表,卢策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情绪层面来讲,他认为行业短期内会出现一定的波动;但从逻辑层面来看,他坚信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具身智能将成为人类社会中规模最大的产业。在如此高回报率的预期下,必然会有相当比例的资本涌入这个领域进行投资。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指出,AI的发展整体呈现S形曲线。在发展初期,必然会经历一段时间的亏损阶段,此时就可能会出现投资人缺乏耐心持续投资的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马利庄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投资人在盈利层面的担忧是合理的,但从科研角度来看,从0到1的突破非常重要。
早期行业更需资本接力
朱啸虎的相关观点之所以在行业内引发争议,一方面是因为他以投资人的身份单一强调商业化落地,另一方面是他在获利退出后,对整个具身行业,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发表了否定态度。
那么,投资人在选择前沿科技项目时,最看重的要素是什么呢?卢策吾告诉记者,行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平台和投资人有着不同的关注点。有的投资人看重商业化落地,有的则更看重技术突破。以穹彻智能为例,卢策吾表示公司走的是技术驱动下的商业化路径。他认为,如果完全不考虑商业化,不“沿途下蛋”,也是不可行的。
针对不同投资人的不同关注点,卢策吾建议可以画一个坐标轴,横坐标代表纯技术信仰派,纵坐标代表纯商业变现派,行业内的各种声音都可以放在这个坐标轴内进行分析。
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谈到了具身智能发展面临的瓶颈。他表示,在机器人2.0时代,具身智能是最重要的特征。然而,具身智能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硬件不够成熟,成本比较高,这阻碍了具身智能进入更多场景落地应用;具身数据比较缺乏,导致模型能力偏弱;在应用方面,由于模型能力不足,使得落地变得困难,从而形成了具身智能发展的循环悖论。
马利庄也对记者表示,从长远来看,人形机器人是行业的终极目标。但在当下,无人驾驶车的落地情况已经相对成熟,而且很多工厂也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
目前,工业是机器人主要的落地场景。中泰证券分析师认为,机器人在C端应用最具想象力,但从短期来看,工业制造场景下的任务相对聚焦,对泛化能力要求不高,该场景的机器人能够更快进入商业化阶段。在工业制造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之后,海量机器人的具身数据叠加算力技术的进步,机器人的能力将逐步解锁,并向商用服务、家庭服务等更开放场景延伸,届时市场有望达到万亿级。
卢策吾同样认为技术突破是更为重要的事情。他表示,从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会是重要的机器人形态,但最终是否是人形,将是成本、效率等多要素迭代的结果,眼下没有必要为此争论。具身智能可以通过一批批的技术迭代,带动商业飞轮转动起来。虽然短期内人形机器人确实存在技术问题,行业需要经历一个爬坡的过程,但只要实现技术突破,融资对于头部企业来讲不会是特别困难的挑战。
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4年至2030年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第一阶段:通过政策牵引,深度挖掘危险作业、极端环境等高价值场景,遴选一批可落地可推广典型需求。政府搭桥,推动特种应用场景供需双方对接,定向开发一批产品并落地应用。2030年至2035年步入第二阶段,加快探索工业制造、物流等制造相关大规模应用场景,在迭代中加速技术成熟、降低单体成本。2035年之后步入第三阶段:加强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融合创新,实现更高水平具身智能,并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医院、学校、商场、餐厅等服务业场景,最终走入千家万户。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阶段期间,具身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另外,在今年2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简称《行动计划》)。在今日的具身智能大会上,北京市相关负责人对《行动计划》进行了详细解读,北京市将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增长极为主线,将创新驱动、平台支撑、场景牵引、生态优化作为发展具身智能的突破点。在明确的行业前景与政策方向下,具身智能需要一级市场接力续航,推动行业从第一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
本文围绕朱啸虎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质疑,探讨了具身智能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具身智能虽面临硬件不成熟、数据缺乏等瓶颈,但未来潜力巨大。不同投资人关注点各异,行业发展需技术突破与资本接力。政策为具身智能指明方向,一级市场应助力其从第一阶段迈向第三阶段。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8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