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关村论坛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残障人士代表齐聚,共同探讨科技创新助力残障群体享受美好生活的情况。会上多位专家分享了各自在科技助残领域的成果和进展。
在3月29日于北京举办的中关村论坛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残障人士代表济济一堂。大家围绕着如何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让残障群体能够更好地享受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论坛上兴致勃勃地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助残领域的一系列应用成果。刘庆峰满怀信心地说道:“我相信今天的科技助残伴随着通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一定可以让这个世界在人工智能帮助下,更有‘AI’,更有爱。”这些成果涵盖了多个方面,比如为听障人士提供实时语音转文字服务,让他们能够“听见”他人的话语;智能助听器具备噪音过滤功能,能为听障人士营造更清晰的听觉环境;还有帮助视障人士感知周围环境的AI助手。值得一提的是,AI语音修复技术让听障舞者魏菁阳实现了用“声音”表达的梦想,让她在艺术的道路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教授霍马尹·卡泽罗尼向大家展示了其团队精心研发的“凤凰”(Phoneix)外骨骼系统。这款康复设备采用了轻量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重量仅为1.47公斤,而且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便捷控制。它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康复治疗对专业人士和机构的依赖,使得残障人士在家中就能够自主完成康复训练。霍马尹·卡泽罗尼教授坚定地表示:“我们希望继续做下去,让他们未来不受出行限制。”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为先书院院长洪波在论坛上公布了他的团队在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技术研发上取得的重大突破。有三位脊髓损伤患者通过植入该设备,成功实现了抓握、端水等基本动作。其中一位患者在术后5个月还出现了神经功能的自发恢复,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据悉,这项技术有望在未来帮助更多瘫痪患者重获行动能力。洪波教授感慨地说:“对我们做神经工程的科学家来讲,最大的回报、最让我们欣慰的成果,就是这些残障人士和他们家人脸上的笑容。”
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与科学学院教授博顿·罗斯卡则带来了基因治疗视网膜病变的最新进展。有两位全盲患者通过注射一种光敏蛋白基因,已经能够识别桌面物体的位置。尽管目前还无法实现阅读或识别人脸,但这一突破为视力障碍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博顿·罗斯卡教授表示:“希望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杜绝这些人会患这些疾病,或者是有这些症状的可能性,这是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
记者了解到,随着外骨骼、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助残正逐步从实验室研究迈向实际应用阶段。然而,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更为完善的技术转化机制,这样才能让这些创新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残障人士。
本文介绍了中关村论坛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上多位专家分享的科技助残成果,包括人工智能在助残多方面的应用、外骨骼系统、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技术和基因治疗视网膜病变进展等。这些成果体现了科技助残正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但要让成果真正惠及残障人士,还需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完善技术转化机制。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8972.html